第8部分 (第4/5頁)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久以前,我讀過一則名為《石頭湯》的故事,寓意很深刻,相信很多年輕人都讀過。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個飢寒交迫的窮人到富人家門口行乞,他對看門的僕人說:“你能讓我進去暖和一下嗎?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麼,就讓他進去了。接著,這個可憐的窮人請求廚娘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很好奇,“我倒是想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她答應了。
於是,窮人從口袋裡拿出一塊在路上撿的石頭,洗淨後放進了鍋裡煮,在鍋中加入水,然後,他又對廚娘說:“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覺得這沒什麼,就給了他一些鹽。
後來,窮人說,湯裡要是再添點蔬菜,味道就更好了,於是廚娘就給了他一些蔬菜;最後,窮人又說,要是湯裡有點肉末,就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了,廚娘想嚐嚐天底下最美的味道,就給了他一些肉末。
湯終於熬好了,果然是味道不錯的“石頭湯”。這個飢寒交迫的窮人,僅憑著一顆石頭,就喝到了一碗美味可口的肉湯。他的目標的實現,在於他一步步地提出要求,廚娘一步步地
答應他的要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有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對方滿足自己一個小小的願望,然後再得寸進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登門檻效應”。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他的助手弗雷澤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兩位大學生,先讓其中一位去訪問家庭主婦們,請求她們在一個有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兩週後,另一位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院內豎立一個很影響美觀的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結果簽過名的主婦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沒有接受第一個學生簽名的主婦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這個要求。
對於登門檻效應,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人們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一定認知和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成為持久的。
到商場選購衣服,我們有時候會在買與不買間猶豫。很多導購小姐就會建議我們先試穿衣服,看看效果。當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她便會趁機說,“這件衣服是多麼的適合你”“你穿起來真漂亮”之類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再脫了衣服離開顯然有點不好意思,只好掏腰包了。
因此,我甚至懷疑,這一門技術是銷售人員的必修課。因為基本上我碰到的每個銷售人員都對我運用了這個手法,比如那些按門鈴後,說免費驅蟑螂的,免費清洗抽油煙機的,免費郵寄資料給我的。這些銷售人員非常懂得,要想讓顧客替他完成一個困難的任務(掏腰包買東西),最好先讓顧客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讓他進門),並讓顧客看到,完成這個簡單任務沒有風險,而收益又高於支出(如收益是滅蟑、清洗抽油煙機、獲得免費資料等,而支出是讓他進家門)。
假若銷售人員進門就宣傳他的產品,並遊說顧客購買,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這裡我並不是教年輕人如何銷售東西,或是如何對付難纏的銷售人員,而是想說生活中,如何利用心理學上的這一效應達到一些處事的目的。
其實,在生活中,這種技術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用到,比如,一個男孩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總是先約女孩看電影、吃飯,然後才提出交往的要求;勸朋友喝酒的人,總是會先讓朋友“淺嘗一口”,等朋友喝下第一口後,繼而把朋友灌得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