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藥師驚道:“冒充世族?爹爹,趙郡李氏名望雖不如我隴西李氏,畢竟也並非寒門。那唐國公為何要冒充我隴西李氏?”
李詮搖頭道:“其中因由,爹爹也不清楚,只能臆測。唐國公在北周時期,並不姓李,你可知道?”
李藥師答道:“孩兒知道,當時他家姓大野氏。唐國公既貴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自然必須是胡族或是胡姓。當今皇室在北周世襲隋國公,當時以普六茹為姓氏,到北周後期才改回為楊氏。唐國公似乎也在同時改大野氏為李氏。”
北魏孝文帝厲行漢化,造成胡族不滿,衍生六鎮之變,致使魏分東西。
西魏、北周則相容胡漢,文化上奉其所領的關中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武備上則實行府兵制,恢復胡族尚武精神。
這樣相容胡漢、並重文武的政策,終於成就北朝的統一,進而有能力經營南朝。
當時府兵地位崇高,必須出身京畿附近中等以上家境,胡族或胡姓的健男,才能榮膺府兵身分。
柱國是府兵統帥,自然必須是胡族或是胡姓。
隋室楊氏在北周曾得賜姓普六茹氏,當時人人皆知,此事也並非不可談論的皇室隱私。
李詮深深注視兒子,微笑道:“不錯。人人皆知今上棄胡姓普六茹氏,改回』漢姓楊氏。說到唐國公,卻說改大野氏為李氏』,而不說改回』李氏。”
李藥師愈聽愈是心驚,惶然望著父親:“爹爹,您是說……”
李詮道:“我說過,我只能臆測,這只是一種可能。北魏孝文帝改胡姓為漢姓,西魏、北周則不但詔漢姓胡人改回胡姓,更賜漢人胡姓,而且更改郡望,自撰譜錄。從此胡漢世系,雜糅莫辨。”這部分李藥師自是清楚。
李詮繼續說道:“想這趙郡,當初是春秋趙國所置,秦代改為邯鄲郡,漢代與鉅鹿郡、常山郡同屬趙國。孩子,你想想,唐國公口口聲聲自稱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七代孫,可在鉅鹿,卻有他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賜的族葬墳塋。”
此時李藥師心神已定,說道:“是,邯鄲、鉅鹿、常山三郡,多有趙郡李氏聚居。唐國公有祖塋在鉅鹿,當屬趙郡李氏。不過爹爹,孩兒卻不明白,來到本朝,依舊冒充我隴西李氏,究竟有甚麼益處?”
李詮微笑道:“孩子,你問到重點啦。你可知道,何以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立國,國勢都不能強盛,國祚也不能長久?”
李藥師答道:“孩兒曾聽師父說過,南朝四代國主,宋主劉裕出身田舍翁』;齊主蕭道成與梁主蕭衍雖同為蘭陵望族,但較之王、謝諸大姓,猶為寒素;陳主陳霸先則出身小吏。他們建國,並不能得到南朝世族輸誠擁戴,所以國勢都不能強盛,國祚也不能長久。”
李詮點頭道:“你師父說得不錯。如此你也應當知道,同族之中也分高下?”
魏晉以來,社會上最重門第。南朝門第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為極品,其次是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這四姓都是“僑姓”,地位高於“吳姓”的朱、張、顧、陸。當時不要說“吳姓”無法與“僑姓”相提並論,甚至同族之中也分高下。比如王氏就有烏衣王氏與清溪王氏之別。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首七言絕句〈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朝王、謝名門子弟都愛穿著烏衣,家族宅邸座落的巷道便稱為“烏衣巷”。朱雀橋鄰近烏衣巷,當時豪門高第麇集於此,就連在此築巢的燕子,身價似乎也高人一等。
李詮見李藥師點頭稱是,便微笑道:“你所知者,大抵琅琊王氏烏衣、清溪之別,或許不知,趙郡李氏也有高下之分?”他向專心聆聽的兒子看了一眼,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