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第1/2頁)
[美]伊莉莎白·科斯托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等著海倫拒絕,可她只是安靜地坐著,看著我們兩人。
&ldo;怎麼樣,我的朋友‐‐&rdo;圖爾古特準備離開。他不知從哪裡拿出一點錢,塞到自己的盤子底下,然後向我們最後一次舉起杯子,喝完剩下的茶,&ldo;明天見。&rdo;
&ldo;我們在哪裡見您呢?&rdo;我問。
&ldo;哦,我會來這裡帶你們去的。明天早上十點整好嗎?好。希望你們有個快樂的夜晚。&rdo;他鞠了一躬,走了。
過了一會兒,我才發現他幾乎沒動飯菜,卻付了全部的帳,還給我們留下了那塊避邪的護身符,在白色的桌布上閃閃發光。
因為旅途和觀光的勞累,按他們的話說,那晚我睡得像個死人。城市的喧囂把我驚醒時,已是早上六點半。
&ldo;教授還有兩個小時才會來這裡,&rdo;海倫說,一邊給她的咖啡加糖,使勁地攪拌,&ldo;我們幹什麼呢?&rdo;
&ldo;我想我們可以走回哈吉亞&iddot;索菲亞,&rdo;我說,&ldo;我想再看看那地方。&rdo;
&ldo;可以啊,&rdo;她低聲說道,&ldo;我們既然在這裡,觀觀光也無妨嘛。&rdo;她神色安詳。
海倫帶著那副令人迷惑、令人顛倒的笑容,四處張望,彷彿這些陌生人讓她很開心,不過彷彿她非常瞭解他們。
對我來說,這情景令我開心,但也讓我提高警惕。在不到一個星期內,我就具備了這種警覺性,每到公共場所我就有這種感覺,想要檢視人群,回頭張望,掃視那些或善或惡的臉,或感到有人跟蹤。這種感覺令人不快,與周圍生機勃勃的歡聲笑語格格不入。我不止一次地想,我是不是感染了海倫憤世嫉俗的態度才變成這樣的。我也想,她這種心態是與生俱來,還是僅僅因為她曾生活在一個實行高壓政策的國家裡。
我們來到一個攤點前,其實這是一個棚屋,擠在市場邊一棵古老的無花果樹下面。一個穿白襯衫黑褲子的年輕人正用力拉開店門和窗簾,把桌子擺到外面,鋪開他的商品‐‐書。書一摞摞堆在木臺上,從地上的板條箱裡滾出來,或一排排站在裡面的架子上。
我急切地走上前,年輕人點頭招呼,笑了笑,彷彿只要是愛書者,他都一見如故,不管是哪國人。海倫跟在後面,走得慢些。我們站在那裡,翻閱的書大約涉及了十多種語言。我發現了一本希伯來語的大部頭,還有一整架的拉丁語經典作品。
&ldo;拜占庭人也愛書,&rdo;海倫喃喃道,她看的像是一套德國詩集,&ldo;也許他們就在這裡買過書。&rdo;
年輕人已經做好營業的準備,過來向我們打招呼,&ldo;說英語?德語?&rdo;
&ldo;英語,&rdo;海倫沒回答,於是我趕快答腔。
&ldo;我有英語書,&rdo;他笑著,愉快地告訴我,&ldo;還有倫敦和紐約來的報紙。&rdo;
我謝了他,問他有沒有舊書,&ldo;有的,很舊。&rdo;他遞給我一本十九世紀版的《無事生非》‐‐看上去很廉價,包布破舊。
出於禮貌,我翻了翻,遞迴去。
&ldo;還不夠舊?&rdo;他問道,笑了。
海倫從我肩上望過來,她有意地看了看錶。我們現在連哈吉亞&iddot;索菲亞還沒走到呢,&ldo;是的,我們得走了,&rdo;我說。
年輕的書商接書在手,禮貌地鞠了一躬。我盯著他看了一會兒,覺得有些面熟。不過他已經轉身走開,侍候另一位顧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