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九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毀非常嚴重,肉眼看原本大小應該有成年人手掌那麼大,但只剩下小半截,不知道在什麼糟糕環境下度過歲月,顏色被侵染的很嚴重,有些部分就算仔細看,也看不出紋路。
有些人甚至懷疑,節目組是不是在故意刁難宋時書。
比如給鄧剛毅老師選的,是很明顯的碧璽西瓜料,看的出大概雛形,猜的出缺少的部分,給安嘉茂選的,直接就是一套頭面,鳳簪項鍊手鐲不要太明顯,就算有的地方有損毀,看不清圖案,比對其他兩樣東西,很容易能夠得出結論,知道是什麼樣子。
可給宋時書的這個,大概只能看得出這是一個翡翠作品,中間有綠,翠□□滴,但也僅僅是中間,旁邊圖案也非常複雜,看上去有景有人物,人物影象並不清晰,看不出來有幾個,甚至分不清上半身還是下半身,衣服是裙子還是褲子,是男還是女……這要讓人怎麼復原,怎麼猜圖案?
大家還沒為宋時書操夠心,就看到了他的雕刻作品,他還真的行!
原來這件文物本身,竟然是這個樣子的嗎!
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立體圓雕作品,整體大小和成年人手掌差不多,形狀類似橢圓,上窄下寬,厚度並不均勻,視覺效果上面最薄,越往下越厚,原石看得出來,過渡並不均勻,並不是個緩緩的平滑的斜面,很有凹凸感,但突出的部分料子表現還不錯,細糯有光,嫩嫩的陽綠色,極富有生機感,宋時書並沒有切掉料子,而是順著這些天然的凹凸和紋理,巧妙去掉雜質和不好的地方,精細雕工以展現翡翠原本的美為基準,雕刻出了一件成品。
一眼看去,作品極具有層次感,不管在哪個方向看,橫縱斜,它都分為好幾層,每一面每一層,雕刻的都是不同的東西,比如有農人耕種,有婦人蠶織,有孩童牧牛,有農家煙火,有漁歌唱晚,有深山訪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
景物和層次從低到高,不一而同,從喧鬧的紅塵到寧靜的山間,時間感也隨之漸漸挪移,從晨起的魚肚白,到深夜的月西斜,整件作品的最高處,是一尊坐佛,面目安詳,垂眸看著下方紅塵。
現場安靜了很久。
倒不是說這個作品過於耀眼,吸人眼球,一眼震撼,而是這個作品很神奇,它展現出來的景物雕刻,營造出來的氛圍,就是能吸引你一直看,想要看清楚每個景象是什麼樣子的,連結感在哪裡,為什麼可以這麼巧妙……
我們看到非常生動,能引人共鳴的作品時,常常會誇有靈氣,那是一種很特殊的靈動感,如果說之前其它作品曾經讓現場觀眾感受過靈動二字,那這件作品,真的是靈動加倍。
它的動感表現太強了。
你好像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水是流動的,能看到游魚,岸上漁夫拋鉤的方向很準,只要入水,必有收穫;能看到牛是在慵懶往前走,偶爾轉頭看看牧童,牧童淘氣的摘了把葉子吹,下一刻好像要騎到牛身上;農夫甩了甩額角的汗,臉上表情是滿意且充滿期待的;理蠶織完布的婦人正在喊孩子歸家;深山訪友的中年人前面山梯遙遙,但其實並不遠,繞過一個彎道就要到達;高山流水知音合奏的兩個人忘了時間,圓月當空也不肯離開……
所有人物,和場景都是有互動的。
所有人物,都是有表情,有情緒表達的。
你很輕易就能理解到,這些人在幹什麼,是收穫的期待和滿足,是無憂無慮的放鬆和悠閒,是憂慮前路亦或喜得知己……畫面裡的這些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歡心愉悅,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愁苦憂慮,他們好像離我們很近,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普通人。
可能出身不一樣,經歷不一樣,對世界的理解,對生活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過日子的方式,每個人都為了每個人的願景打拼,千千萬萬個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