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載,每月匯知第一殿註冊。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卵胎溼化,朝生暮死,罪滿之後,再復人生,投胎蠻夷之地。凡發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臺下,灌飲迷湯,使忘前生之事
這些人跟陰長生的官職比較起來應該說大小相當,但資格卻更加老一些,陰長生雖然負責此事,但也不敢太多得罪他們的家屬,在一看眾怒難犯,無奈只好同意選秀,就這樣,那邊火燒眉毛的等待的同時,地府這邊正在舉行,投胎杯,獻身蚩尤選美大賽……。
神話傳說中,的職稱有很多,王……比如說十殿閻王,將……比如陰長生之流,皇……太多了!帝……也是太多了。
但自古至今能稱君者,天下唯二人耳。
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為部落首領、領袖人物者,僅有兩個被稱為“君”:一是盤古,二是蚩尤。
《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盤古之君,龍首蛇首,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
《尚書?呂刑》注:“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唐陸德明《尚書釋文》引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戰中策?秦策一》高誘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我們知道盤古完全是人為創造的一位創世大神,所以真正為傳說時代部落首領、領袖人物稱“君”者,實際只有蚩尤一人。其他“三皇五帝”從遂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到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均稱“皇”稱“帝”,乃至女媧、共工、祝融亦如此,各自居於不同的“三皇五帝”譜系中。蚩尤是一個例外,沒有進入任何一種“三皇五帝”譜系,非“皇”非“帝”而為“君”。蚩尤在古書中的這種稱謂顯得很另類,根據這種另類的稱謂“君”去探索蚩尤和蚩尤裔的文化,按理說是順理成章或可能的。
古有三苗國,在長江流域。
《戰國策。魏策二》:“苗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史記?吳起列傳》:“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韓詩外傳》卷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澤之水。”《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這些說法大同小異,但可判斷,三苗國、三苗族當主要居於今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
今苗族主要居於雲、貴、川、湘交界地區,而其族源可上溯至三苗、九黎和蚩尤。龍文玉《苗族與楚族》說:“現代湘西苗族《遷徙歌》中,自稱祖先從江漢流域的苗國遷過來的”蔣南華《中華文明七千年初探》報道:“生活在貴州各地的苗族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江西彭蠡和湖南洞庭湖一帶遷徙到貴州的。在他們今天的表葬習俗中,還流傳著護送死者靈魂返回洞庭湖老家的巫祝活動”,而洞庭湖地區,正有一著名的“君山”。不僅如此,“傳說洞庭湖中的君山,原名苗山,是苗族先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君山”將蚩尤、古三苗與今苗族聯結在一起,或證古三苗與今苗族確為蚩尤後裔,或證以“君”之稱去探尋蚩尤和蚩尤裔文化、遺蹟確有可行之處。
俞偉超先生認為,以江漢平原為分佈中心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當為三苗文化。楊新改、韓建業透過對“禹徵三苗”及江漢平原史前考古學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變遷、互動關係的考察又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據古書載,堯、舜、禹時期屢伐三苗,因此可推斷,三苗族、三苗文化在長江流域也有一個南遷過程,即早期在長江以北,後遷至洞庭湖、鄱陽湖地區。
據考古學研究,屈家嶺文化最初是由分佈於江漢東部地區的油子嶺一期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