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章裡寫的清楚,王家一家九口,有八口歿於去歲的水患中,其中長者王五夫婦,也就是王士昆的父母亦在其中。
按禮制,天子守孝以日易月,官員守孝去官丁憂。君父、官員尚且如此,那平頭百姓,自不用說,況且還有人的感情在,守孝三年是最基本的。
在民間,凡是不尊此制者,莫說入朝為官,就算是在鄉間也會被鄉親們戳脊梁骨,沒人願意與這種人來往。
也就是說,無論王士昆多麼驚豔才絕,扣上了這頂帽子,不僅要治不孝之罪,更是犯了欺君之罪,小命肯定是不保的。
在含元殿廷試時,本來應該是張說策論第一,可王士昆那篇治水論,切中了皇帝的軟肋,應朝廷治理黃河的大政,才拔得頭籌。也就是因為張說虧了,聖人御筆親書“策論天下第一”補償了那個小傢伙。
但王士昆的這篇治水論,可是得罪了那些反對大修黃河的人,否則不會在這種時候,遞出這麼要命的東西到門下省,讓祝欽明這老死板的傢伙抓住了命門。
“王士昆,朕也給你個自辯的機會,總不能因為一份本章,就定你罪。”
說心裡話,李守義著實是欣賞王士昆的才氣,一身正氣難掩,始終堅持赤子之心。
可話又說回來,李守義最忌諱的就是這點,孝仁皇帝的病逝,是他這輩子最意難平之事。若此事是真,即便王士昆是鄭國、王景那樣的大才,也是沒得情講。
而王士昆卻不卑不亢的回話說,其自幼父母雙亡,王五夫婦只是他的叔父母。叔父及其子女過世後,王士昆連席子都買不起,還是好心的鄉親幫著安葬的。
雖說王五夫婦不是他的生父母,但畢竟撫育過他,下葬后王士昆為夫婦披麻戴孝,守孝百日。王家村的村民皆可為證,朝廷可遣使調查。
以不孝之身入科舉,犯了欺君之罪是死,御前妄言也是死罪,但王士昆敢這麼叫板,正說明其心中並無隱晦。
驗證並不困難,無非是花點時間而已,若是謊言的話,很容易被戳穿,所以王士昆打這個妄言很沒必要。那結果只有一個,他說的是真的。
祝欽明就尷尬了,平時打著風聞言事的幌子,就說錯了也不要緊。可今天這麼喜慶的日子,讓他給攪合了,能有好果子吃嗎?
李守義真想把奏本摔在祝欽明的臉上,風聞言事與胡說八道,能劃上等號嗎?
正要開口質問,令人生厭的侍中裴炎,卻站出來撈人了:“聖人,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道理不辨不明。”
“若是任由此等訊息在朝野風傳,不僅對王士昆以後的仕途有影響,更是會讓人嚼舌頭,攻訐聖人的識人之明。”
“都是怕您被矇蔽,都是一片忠君之心,願聖人以寬宥之心,體察人臣為君之心。”
要說睜著眼睛說瞎話,滿朝的袞袞諸公,真得好好跟侍中學學。顛倒是非,曲意逢迎,官場上這套不要臉的棉襖棉褲,他是門清。
明明是祝欽明誣告王士昆,到了裴炎嘴裡一轉,變成祝欽明幫忙抖身上的灰了。刀都在背後舉起來了,還成沒惡意了。
更有意思是,照著裴炎的說法,祝欽明不僅沒罪,李守義還得賞他點什麼,否則就是不公允,寒了仁人志士之心。
李守義也冷冷一笑,裴炎這老狐狸玩的真高明,好一招以退為進。誰不知道祝欽明是他的部下,這傢伙在宮宴上搞這麼一出,說不是他指使的就有鬼了。
可這一站出來,眾目睽睽之下,保了祝欽明,便顯得他裴相公心底無私,絕無齷齪之事。就算李守義動了火,也只能降罪於祝欽明,連累不到他裴炎。
好算計,好心機!河東裴氏在本朝,出得了大將軍,出得了帝師,也出得了奸臣啊!大奸似忠,大偽似真,說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