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也有人認為,東林黨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實踐中的表現卻往往是軟弱無能的,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滅頂之災。比如在天啟年間,東林黨從在野的清流變為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等等,都是東林黨人,或是東林黨的支持者。可以說,當時明王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和人事大權全部被其所掌握。《明史》記述當時的情況說;&ldo;東林勢盛,眾正盈朝&rdo;,可謂盛極一時。按理說,這應該是他們治理國政的良機,然而由於舉措失當,很快便喪失了優勢地位,四年之中被魏忠賢趕盡殺絕。
東林書院
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黨見太深。謝國楨先生在其名著《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一書中便認為,&ldo;我們最可惜的是東林的壁壘森嚴,黨見太深,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都斥為異黨&rdo;。因此他們掌權後一方面忙於起用大批在前朝失勢的黨人,另一方面又大肆地排斥異己,打擊宿敵齊、楚、浙、宣昆黨,凡是不合口味的都視為異類,加以排斥。即使在他們內部,也是以鄉裡為界,分裂成許多小組織互相爭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人想有所作為也很難成功。
另外還有人認為,東林黨固然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是在經濟問題上卻無所作為。與之相反的觀點則是認為東林黨十分重視社會經濟發展,關心國計民生,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他們為改變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積極發展北方經濟的活動。比如他們當政時推進了京東的水利建設,尤其是東林名臣左光斗曾經上疏要求開發水利資源,並且提出了一個發展北方經濟的完整而周密的計劃。
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東林黨人從根本上說還是皇權的忠誠衛士,是虔誠的封建倫理綱常的躬行者。在遭受陷害而被捕的時候,愚忠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枷鎖,雖然視死如歸,但最終昭示的卻是他們對皇權的絕對效忠。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他們只能夠成為封建王朝的殉葬品。當然,也有人指出,對於歷史人物不能苛求,而應該看到他們積極的一面。
東林書院三公祠
最近,又有學者對東林黨究竟能不能稱之為&ldo;黨&rdo;提出了質疑。認為天啟年間,魏忠賢的親信編造所謂《東林黨人榜》與《東林點將錄》,用具體名單的形式把所謂&ldo;東林黨&rdo;實體化,組織化,作為打擊異己勢力的一個藉口,而後世學者不加考辨地接受了這樣一個名稱,流傳至今。事實上東林書院的創辦者顧憲成、高攀龍等人,雖然以前是官僚,但早已經被革職下野,東林書院主要以講學為己任,與朝中黨爭並沒有多少聯絡,而所謂&ldo;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rdo;也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因此,作為一個政治團體的東林黨是不存在的。
關於東林黨還有很多的爭議,有些可能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是無論如何,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錚錚傲骨永遠值得我們景仰。
輕敵致禍薩爾滸戰役之謎
明朝衰亡,後金興起,皆源於此戰。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政權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6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成為戰爭史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一個出色戰例。
後金是在明時由居住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女真族建州部建立的政權。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後,由東北進入黃河流域,但女真族的另一些部落仍留在東北。明朝初年,這些居住在東北的部落逐漸形成了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明神宗萬曆十一至十六年(公元1583-1588年),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後又合併了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