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2/2頁)
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處」。[10]
而且,如勒高夫所說,在歷史傳記這個「極端困難的領域裡」,恰隱伏著「變動中的歷史的研究方法」,因為「歷史的變動在傳記中也許比在別的地方更加清晰」。人能弘道,道亦弘人。一個時代可能因為某個傑出人物而得到表述,某一個人也可能因為時代的重要而引人注目,並在時代被弘揚的過程中表述自己。孟子早就提出「論世」以「知人」的方法,[11]反過來,也可「知人」以「論世」(對任何人物的研究,必對其所處的時代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雙向處理孟子的「知人論世」方法,有助於對歷史人物及其時代的共同瞭解。
馬克思和恩格斯以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代表著一種觀察方法,即「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這種觀察方法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離群索居和固定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透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2]故陶孟和強調,「一個人生在世上,必定與他生存的環境有相互的影響,有無限的關係」。要了解一個歷史人物,「萬不可以把他所處的時勢並他所處的環境拋開」。而且這時勢環境是立體的,是「過去的生活積久的結果」,要「追溯既往才可以瞭解」。[13]
今日若要研究胡適的時代,自然要多注意那些得到喝彩的文章;如果要理解胡適本人,則不得不去揣摩那些用了心力卻為人冷落的篇章。且兩者就像「知人」與「論世」的關係一樣,本是互補的。只有在理解了胡適本人及其不為世所注意的一面,明瞭其為世所知和不為世所知的諸多原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胡適那個時代;同時,也只有在儘可能深入地理解了胡適所處時代之後,才能進一步領會胡適身處特定時代那「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陳寅恪語),以期「還他一個本來面目」(胡適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