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蒲陽攻防 (第1/2頁)
佩奇倒打一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楚國結盟之後,張儀心滿意足地回到了咸陽。
秦王嬴駟親自出城迎接,並隆重接見了羋湘。這是一個文靜的女子,面容姣好,秦王看上去十分滿意。不久之後,羋湘被秦王冊封為夫人,雖然不是王后,地位卻也十分顯貴。
不等秦王與羋夫人熱乎幾天,張儀就向秦王提出進攻魏國的策略。秦王當即召來了樗裡疾、司馬錯、嬴華等人,幾經探討,最終將進攻的目標定在上郡重鎮,蒲陽。
秦軍兵分兩路,南路由司馬錯將兵五萬出函谷關一路向東,沿洛水直逼韓國重鎮宜陽。
韓國曆史上遷都主要有三次:立國後初都定在宜陽,後為進軍中原腹地遷往陽翟,獲得對鄭國戰爭的勝利後,韓國最終將首都定在了新鄭。
宜陽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地位,東可窺周室,西可出函谷關。
最初的韓國統治者是有爭霸野心的,將首都選在軍事重地具有很明顯的對外擴張性。但是受制於自身實力的影響,韓國擴張稱雄之路並不現實,而西部的強秦日益崛起,宜陽作為首都實在是太靠近秦國了。
為了更好的延伸中原腹地,公元前409年,韓國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取得了鄭國的雍丘,韓國也得以進一步向鄭國腹地發展。為了實現向鄭國擴張的政治意圖,韓國在這一時期又繼續遷都陽翟。
韓國在這一時期遷都陽翟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徹底消滅鄭國,實現自己進軍中原的戰略。事實也證明了這次遷都的正確性,在後來韓國滅鄭國的過程中,陽翟作為橋頭堡,為韓滅鄭提供了積極的影響。
在韓國終於實現自己的野心吞併鄭國後,韓國也得以佔據中原腹地。也是在這一時期韓國的戰略方針將進行調整,隨之而來的是又一次的首都遷徙,這一次將首都定在了新鄭。
公元前375年,趙國公子朝反叛,魏武侯支援了公子朝也因此徹底得罪了趙國,三晉家族的聯盟至此瓦解。
隨著東方大國齊國的興起和西部的強秦捲土重來,韓國成為了大國之間戰略交鋒的緩衝地帶,韓國也從此走上了搖擺不定的戰略方針,在整個大的戰略格局中失去了主動。
此次司馬錯出兵宜陽,韓國君臣極度緊張,屯重兵於宜陽,便也無力支援魏國。
北路由張儀、嬴華率八萬大軍直撲蒲陽,半個月內勢如破竹,連破上郡十城,將蒲陽北西南三面圍定,只留南面缺口。
軍諺有云:圍師必闕。所以張儀在南面給魏軍留下的一條逃亡路徑。他不想四面圍定而讓魏軍做絕望的困獸猶鬥,這樣蒲陽反而難破。給魏軍留一條退路,實際上是瓦解魏軍鬥志的妙招。
歇兵數日,張儀下令攻城。
魏國武卒雖然不比以前,卻也是精銳步卒。丟掉河西之後,僅存的魏武卒大都集中在河東防禦秦軍的攻擊。
攻城、守城,步卒是絕對主力。為了防備魏武卒,秦王還調了五千秦銳士以備不時之需。
當兩百多面牛皮大鼓開始沉雷般轟鳴時,秦軍方陣隆隆開動了。
方陣以一百人一個方隊,配備一架大型雲梯,是一個作戰單元。每十個方隊組成一個獨立方陣。蒲陽西面城牆最長,秦軍展開了二十個方陣兩萬精銳,作為第一輪猛攻。縱深地帶的四十個方陣也已經排列就緒,準備第二輪、第三輪的猛攻。
按照張儀的謀劃,三輪猛攻之後,蒲陽守軍必然損失慘重,鬥志萎靡。西北南三面同時猛攻,魏軍必然從沒有秦軍的東門逃走。
嬴華站在與城牆等高又可自由推動的雲車上,猛然劈下令旗。
隨著大鼓轟鳴,早已經整肅排列在方陣之後的一萬名二十石強弩手驟然發動,向蒲陽城頭的女牆垛口萬箭齊發,使城頭守軍不敢露頭。與此同時,秦軍方陣在震天戰鼓中隆隆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