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是一把長達一丈三寸八尺,長達四米有餘的猙獰武器。粗及一握的複合槊杆,長達三尺三的精鋼槊鋒,二尺有餘的三稜鋒刃,無處不顯示著這把騎戰第一武器的崢嶸。
望著那把槊,李璟也不由有些豔羨心動,周邊更是傳來眾人驚羨的聲音。
槊的前身是矛,可是與矛相比,效能卻提升了數倍。可以說,特別是隨著南北朝甲騎具裝的開始,騎兵就成了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鮮卑慕容氏建立燕國、氐人建立前秦,從魏晉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騎兵對決的時代,這個環境造就了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展。
因為有了甲騎具裝的重灌鐵騎,也才使得馬槊這種破甲能力超強的武器成了騎戰第一武器。
一把馬槊的製作有著諸多的工序,槊杆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拿韌木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覆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注,此漢尺,唐尺一丈三尺八寸,合四米左右),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如此製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而自漢末以來至隋唐強大的世家門閥執政與領兵時期,唐朝的很多門閥,血統十分久遠,可追溯至漢,例如滎陽鄭氏門閥就是源自東漢鄭玄,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太原王氏等中原五大門閥家族。隴西李閥可追溯到漢。因此槊這種威力強大但造價昂貴的武器,只能少數貴族裝配,而一般文人貴族、官僚,佩華麗的劍足以彰顯身份。只有需要領兵作戰的門閥貴族,才需要具有實戰性的騎兵武器,因此,槊與世家貴族出身的將領結合,成為其標誌。
東漢官宦世家出身的曹操曾言,“吾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許多歷史上的名將,特別是兩晉南北朝的世家出身名將,基本上都是使槊高手。
槍,在隋唐之時,並非正式的騎戰武器,隋唐之時,將領騎戰非槊即矛。槍得到五代宋朝時,隨著槊的退出慢慢出現到戰場的風雲中。
槊是由矛演變而來,但兩者的價值卻相差天壤之別。
馬槊的槊杆為複合柘木杆,是細柘杆浸泡油晾乾後,用魚泡膠黏合而成。然後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杆,使橫向受力,再塗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杆。而且槊的設計上,槊的設計原理,首先考慮刺穿與破甲,馬槊的鋒刃是明顯的破甲稜,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刃之下,能夠一擊透心。在南北朝甲騎具裝的重灌鐵騎的這種一擊即破,非死即傷的猛烈對撞中,這種具有破甲特性的馬槊是必然的產物。
長矛多用硬杆原木,但這種原始木材杆,天然生長方向的原因,無法在同時多個方向的應力上有全面表現,因此中國古代的武器大師發明出複合杆。在物理結構上,多條均勻的杆黏合、再以繩筋橫向纏繞捆綁的方式,可以從結構力學角度來解釋,可以比任何的原始木材的天然受力方向,增加更多的不同方向受力能力。
製作一把馬槊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