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的前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將軍們,似乎只考慮著勝利和軍功。魯道夫很好奇是誰給他們的勇氣。
德國和奧匈又一份聯合作戰的方針。大致來說就是德國進攻西線,迅速擊潰法國,奧匈防禦俄國,最後和德國共同擊敗俄國。
理想是豐滿且美好的,魯道夫知道,這份計劃根本就是空中樓閣,並且兩位參謀長要負主要責任。
康拉德如果算是志大才疏的話,那麼小毛奇就是胸無點墨。兩位掩耳盜鈴的總參謀長在考慮戰略的時候,將一切都寄託在了俄國人反應遲鈍。
奧匈是否勉強能與俄國一戰是個未知數,但防守應該是可以的。德國人是否能迅速擊潰法國是個未知數,但防守也是可以的。
不知該說是自信還是愚蠢,小毛奇固守著“施裡芬計劃,”卻瞻前顧後,忘記了“加強右翼”這一老參謀長的遺言。康拉德信心滿滿,分兵之後,既不全力擊敗塞爾維亞,也不固守加利西亞。三分之一的兵力在朝令夕改中徘徊。待到兵力集中時,又不斷收穫著一場又一場的慘勝,慘敗。開戰一年,奧匈的精銳損失殆盡,後來一場突破,徹底終結了戰爭的夢想和國家的命運。
勝敗乃兵家常事,康拉德至少在卡波雷託戰役讓兩國驚鴻一瞥,喜出望外,作為參謀,他的地圖作業和戰略眼光還算優異。如果不負責具體的指揮工作,他一定會是個優秀的參謀。
至於小毛奇,他身上唯一值得稱讚的就只有“毛奇”這個傳奇的名字。戰爭打響前,威廉二世曾冷靜下來。詢問他的參謀長是否可以先進攻俄國。小毛奇當時幾乎流下了淚水,回答道:“只有一個選擇。”皇帝淒涼地說了一句:“如果老毛奇還在,他一定會給我另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