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解放戰爭 之 決戰決勝的決心 (第1/2頁)
蟻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臨汾古有“臥牛城”之稱,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這座古城內高外低,擁有堅厚的城牆,依自然地形堆砌而成,宛如伏在汾河東岸的一條黃牛。
臨汾更有古代冷兵器戰爭從未被攻破的記錄,根據當地傳說,李自成曾率領二十餘萬農民起義軍,圍攻臨汾十餘日,死傷慘重卻未能攻進臨汾。
最後發現守城明軍居然尚不足三千人,於是,李自成親自指揮、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猛攻,血戰竟日、城牆下幾乎堆滿了戰死的起義軍士兵,結果依舊未能攻克臨汾,李自成氣急敗壞的脫掉滿是血汙的破軟甲、扔到了村口的一棵榆樹上,隨後率部繞過臨汾、一路向東進攻。
這個村子後來就改稱為“掛甲莊”,隨著時代的變遷,掛甲莊、現在已經融入臨汾堯都城區了。
日寇佔領臨汾期間就開始在外圍構築防禦工事,閻錫山所部接收臨汾後,由於上黨戰役慘敗,閻錫山無力主動進攻解放軍,他更加註重要地防守,繼續擴建現代化防禦工事,將臨汾城內外修建的壕溝交錯,碉堡林立,完全就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要塞。
臨汾從內到外,一共修建了四道防線:
第一道是外圍警戒陣地,由城外15裡內的村鎮和主要建築物構成支撐點,全部築有碉堡和明暗火力點,外圍遍佈壕溝、鹿砦、電網、地雷等障礙物;
第二道防線是環城陣地,由環繞城牆的27組碉堡組成,每組3個,構築成品字形,具有無死角的交叉射擊火力的同時,還能相互支援、阻擊試圖攻擊其中一座的解放軍。
主碉堡均由鋼筋、水泥和片石塊成,四周同樣配備壕溝、鹿砦、電網、地雷等,還有暗道通向城內,構成了強大而且嚴密的交叉火力網。
第三道防線是城牆前面的壕溝、城牆陣地,臨汾城外的壕溝深達20米、寬30米,緊貼著城牆,這是運城被解放軍用爆破手段炸塌城牆破城後,在原來護城河的基礎上挖掘的,就是想阻止解放軍用坑道炸燬城牆。
臨汾城牆是青石所建,高達15米,地基厚60多米,頂寬10餘米,可並排開兩輛卡車,城牆上用沙包做碉堡、構築了數十個機槍陣地,又挖掘城牆夯土,在城牆上構築了兩層層火力點,可對不同距離、不同角度進攻的解放軍,實施全天候、全方位火力打擊。
第四道防線是城牆之內的內壕,寬度和深度都接近6米,壕溝內每隔15米就有個地堡,另外,城內還有縱深陣地,在沿街各要道和高大建築物上,修築有11個巷戰據點。
臨汾的防禦工事遠比運城堅固、龐大,閻錫山又早就預計到解放軍會攻打孤懸晉南的臨汾,給臨汾守軍準備了足夠堅守一年半的糧食、食鹽、大豆、黑豆,還有數不清的武器彈藥等軍需品,這也是閻錫山敢不派重兵增援臨汾的原因之一,他認為臨汾是“銅牆鐵壁”、攻不破的堡壘。
徐司令在作出兵分三路的決策後,首先決定將前敵指揮部遷到位於圍城、阻擊戰場中部的東堡頭村,同時將自己堅持繼續圍攻臨汾的理由、向中央做了詳細的闡述,同時把另外兩路的部署也向中央做了全面的彙報:
第一路。
由第一兵團第一虎將,周副司令員親自率領三個旅、共一萬三千餘人,北上進駐太谷以南山區,威脅太元、使閻錫山不敢輕易出兵冀省。
電令馬晉寧秘密做好隨時舉行戰場起義的準備,不論能拉走多少部隊,都要不計代價地把意圖進入冀省的國民黨軍擋在晉省境內,等待五臺縱隊前來匯合,具體戰術由前敵總指揮馬晉寧臨機決斷。
這一明一暗的兩支奇兵,完全可以打消閻錫山進行軍事冒險、偷襲西柏坡的戰略企圖。
第二路。
由第一兵團政治部胡主任與在長征路上、勇奪婁山關的獨臂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