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辛棄疾)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
辛棄疾僅帶50人,便敢深入金軍腹地。
還趁張安國與金將飲酒之際,將其綁走,並且擺脫了五萬金軍的追擊,成功將其帶回南宋。
這是一個瘋狂的舉動,也是辛棄疾果敢剛勇,有勇有謀的直接證明!
辛棄疾的這一壯舉,讓南宋朝廷大為震動,連皇帝也對他大加讚賞。
但遺憾的是,軍功在宋朝並不得皇帝看重,
你立的功勞越高,越震撼,
反而越容易遭到打壓、排擠,甚至乾脆找個藉口直接給賣了。”
觀眾們頓時發出一陣鬨笑。
但笑過之後,確是一片心酸。
武人在前方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收復大好河山,拼盡身體裡的最後一滴血。
而皇帝呢,卻在一群主和派的文人忽悠下,割地求和,賣將乞安,把苟延殘喘演繹到了極致。
影片繼續直播,
“辛棄疾的高光表現,卻沒讓他的仕途變得順暢。
他才華橫溢,卻經歷多年的宦海沉浮,始終未能得到北伐中原的機會。
那短短兩年的軍旅生活,
成了他往後餘生無數個夜晚的‘夢迴吹角連營’。”
“踏入仕途後,宋高宗只是任命他為江陰籤判。
這是隻個文職,
很顯然,
皇帝並無讓他帶兵的打算。
而且作為‘歸正人’,辛棄疾也備受同僚猜忌和排擠。
什麼是‘歸正人’?
歸正,謂元系本朝州軍人,因陷藩,後來歸本朝……歸朝,謂元系燕山府等路州軍人歸本朝者。
忠義人,謂元系諸軍人,見在本朝界內,或在蕃地,心懷忠義,一時立功者。
一句話總結,就是從金人歸來的忠義之士。”
“辛棄疾歸正後不久,皇帝發生更迭,孝宗繼位。
相比宋高宗趙構這條斷脊之犬,孝宗年輕氣盛,很想幹出一番事業。
宋孝宗趙昚算是宋朝少有的明君,開創了‘乾淳之治’。
隆興元年(1163年),剛即位不久的宋孝宗趙昚,便迫不及待地發起了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可惜北伐主帥志大才疏,
加之主將失和、軍士膽怯,不久便遭遇了‘符離之敗’。
這場失敗對於信心滿滿的孝宗,就是當頭一棒。
無奈之下,南宋只得再次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與之前的‘紹興和議’相比,‘隆興和議’的內容變得對南宋更為有利。
例如: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稱叔、侄;
南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
歲幣為每年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
這個結果讓主和派更加堅定地認為,戰場勝負難料,能有今日和談成果,已屬僥倖。
此時,26歲的辛棄疾依舊沒有放棄北伐的理想。
可如今他不能上陣殺敵,只能從別的方面入手。
他撰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
客觀詳細的分析了宋、金之間的形勢,
提出了詳盡的抗金方略,堅信抗金必勝,希望以此激發朝廷的抗金熱情。
然而,他的滿腔熱情在宋朝,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果然,辛棄疾的方略沒有引起官員們的重視,朝廷也對北伐反應冷淡。
但孝宗皇帝還是非常愛惜辛棄疾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