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天祥其實也有夠倒黴的,在招募義軍前往臨安之前,他一直輾轉了許多地方為官。
他十九歲就考了鄉校第一,二十歲連中三元:吉州貢士、臨安進士、殿試狀元。
他的‘御試策’切中時弊,擬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負,深得考官王應麟讚賞:‘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然而,老天似乎總喜歡跟天才們開一些惡劣的玩笑。
就在文天祥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際,他的父親突然病故,文天祥也不得不歸家守喪三年。
剛一瞥京城風華,又不得不黯然退去,這會是一種不詳的預兆嗎?”
“守喪結束後,文天祥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地方官生涯。
他先後擔任寧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贛州知府等職,任期或半年,或月餘,疲於奔命,難有建樹。
若非後來遭遇亡國亂局,
文天祥的一生或許會像辛棄疾、陸游那樣,
仕途時斷時續,終老南山;
亦或如岳飛般,遭遇不測。”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大舉南下,江南、臨安危急。
宦官董宋臣建議遷都避敵,朝野震動。
此時正在守喪的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上書建言:殺董宋臣,以振民心,並獻上禦敵之策。
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言卻被朝廷置之不理。”
“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逼近臨安,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義軍近萬人馳援。
正如先前所言,
當他抵達臨安時,卻發現除了張世傑、李芾兩支隊伍外,再無其他援軍。
朝廷無奈之下,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命其出使元營議和。
文天祥獨自前往元軍大營,與元軍統帥伯顏鬥智鬥勇,據理力爭。
可就在此時,
極為可笑和荒唐的一幕出現了:朝廷,竟然偷偷在暗中解散了文天祥的軍隊,準備為投降掃清障礙!”
“臥槽!這是什麼騷操作???”萬界時空裡的觀眾們看到這兒的時候,頓時全都傻眼兒了。
“確實像是大慫皇帝能幹出來的事兒!”
“宋朝不缺國士,缺的是有骨頭的皇帝……”
“都怪完顏構!”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影片繼續直播,
“得知文天祥的軍隊被解散了,
伯顏果斷笑納了大慫送來的這個大禮,立馬扣押了文天祥。
而後不久,
謝太后帶著皇帝趙顯奉表投降,做了元帝國的階下囚。
一位忠臣,一位統帥,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一個王朝,如此對待‘戰’與‘和’,如此對待軍隊和統帥,焉有不亡之理?”
“宋朝皇帝雖然不靠譜,但我華夏兒女卻從不缺少仁人義士!
宋朝雖亡,但抗元鬥爭並未停止!
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宋恭帝的弟弟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
一幫子不願為奴的遺臣,終於找到了一位血脈還算純正的皇帝,去豎立起他們的反抗大旗!
再次印證了我華夏兒女的鐵骨錚錚,傲骨嶙峋!”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
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在南劍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繼續抗元。
很遺憾,
宋朝氣數已盡。
同年秋,
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迫逃亡海上,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後的立足之地。
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後一塊可供立身的土地,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