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1/3頁)
孫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世紀初,日本差不多成了反滿抗清的華人集聚的大本營。魯迅初到日本,遇到的最激動人心的場景,就是革命黨人的集會。名氣頗大的章太炎當時正在日本,他與人發起了&ldo;支那亡國紀念會&rdo;,旨在&ldo;排滿&rdo;,振興中華。孫中山也參與了此項活動,給章太炎不少的聲援。從國內來到日本的學生,稍有頭腦者,便很快染上革命情緒,叛逆之意遂起,留學人員暗自參加&ldo;排滿&rdo;的人甚多。魯迅開始還只是個旁觀者,後來熱情漸高,與許多人有了聯絡。他曾參加過留學生會館舉行的團拜會,和東京的紹興同鄉懇親會,也有交往。大約這個時期,他的民族意識萌動起來,知道中國確是一個弱國,而且做奴隸的時間又是這樣的漫長。異國他鄉,新奇的事物,可喚起的感情很多,但自尊心在此時卻比南京時代強烈起來。那時中國的留學生,頭上均扎著長長的辮子。日本小孩兒見到中國的學生,常譏之為&ldo;豬尾巴&rdo;,起鬨更是常見。魯迅很快就意識到這一點,覺得這是一種民族的恥辱。試想,在維新後的日本,西裝革履或衣著雅態的和服的民族,見到長袍馬褂,拖著長辮的中國人,其內心是何種感受!落後與蠻荒且不說,形象之陋,已不堪寓目了。
但清國的留學生,混日子、四處作樂尋歡的人並不在少數。那時出國者,也不乏有權有錢人的後代,積習也帶到了國外去。敏感的魯迅很快意識到了國民性的問題,對民族的失望與期冀,混雜地交織於一體。《藤野先生》中譏諷留學生跳舞時的描寫,很能體現魯迅的心情。他對漢文化下的國人的諸種病態,已有了本能的敵視。
去日本不久,學校的學監大久保對魯迅等人說:&ldo;你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裡去行禮罷。&rdo;魯迅詫異半天,吃驚地嘆道:&ldo;正因為絕望於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來的,然而又是拜麼?&rdo;[3]弘文學院是尊孔的,日本人提倡此點,是否出於對清國的尊重,還是儒學確實被東洋人看重,不得而知。但這事給魯迅的印象,一直不能忘懷。所以,留學生活也有使人失望的事情。學校的制度較為嚴格,留學生們與校方的摩擦也時常發生。例如校方對學生告假方式與交款事宜的規定,就曾使許多人因不滿而大舉離校。罷課風潮也時有發生。魯迅那時常出入於進步黨人中間,雖多為旁聽,但薰陶之下,反抗之心也漸有萌動。大約到日本不到一年的時候,他毅然剪掉了頭上的辮子。剪辮,在當時是要勇氣的。他剛去日本的第三個月,清政府就曾拍電報給日本外交部,雲中國留學生如有剪辮者,要整頓之。其已去者,勒令再蓄,否則無論官私,悉放逐出境。在清政府看來,剪辮有辱國人精神,同化外俗,乃不道行為。校方對此管理也較嚴格,所以,要下這份決心,是非果敢者所難為的。魯迅剪辮後,果然招致了監督的大怒,揚言要停了他的官費,送回國內。這記載於魯迅小說中,或有演義的成分,但此事說明剪辮之難,卻是可信的。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記魯迅剪辮之事時說:
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東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豫備日語;魯迅已經在那裡。他在江南班,共有十餘人,也正在豫備日語,比我早到半年。我這一班也有十餘人,名為浙江班,兩班的自修室和寢室雖均是毗鄰,當初卻極少往來。我們二人怎樣初次相見,談些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大約隔了半年之後吧,魯迅的剪辮,是我對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歷歷如在目前的。
留學生初到,大抵留著辮子,把它散盤在囟門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辮子的人,盤在頭頂,使得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裡說著怪聲怪氣的日本話。小孩們見了,呼作&ldo;鏘鏘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