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往王城之路 (第2/4頁)
流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定方思索片刻,隨即提議。北疆草原此刻應無大事煩擾,但此時難以調遣兵馬,長安城內定有精銳軍陣待命,若要徵調,從帝都啟程至此處無疑更為迅速。
“事態尚未惡化至此,我等能攜何許兵力?此間官道是否通暢亦未可知,僅數千人馬前來便已耗費頗巨,屆時恐將耗資甚巨且暴露我方弱點,此刻吾輩唯有倚仗唇舌之力以震懾彼邦。”趙大人語重心長,蘇定芳在一旁暗自驚歎,原以為趙大人僅為文墨之士,不諳軍務,孰料數語之間便觸及要害。
帝都長安確擁眾兵,然諸多新卒初練未久,根本不適戰場廝殺,更遑論西域險境,若貿然遣之,途中恐生無數變故。倘若高昌境內暗伏探子,若得悉此訊,吾輩恐將事倍功半。
今朝大唐威名遠播,周鄰諸國皆曉,吾輩剛驅薛延陀之可汗,此乃赫赫戰功,薛延陀勢力遠勝高昌,若以此為據,相信高昌上下自會明智抉擇。
翌日晨曦,兩國使者遵照既定之約展開交涉,午後時分,營帳撤除,彼等將踏上前往高昌王城之路。
面對旁人時,瓦達翰演技精湛,對趙大人早已不再流露卑微之態,今日態度恭敬至極,然獨處之際,瓦達翰依舊自居下屬。
趙大人亦為其解憂,致信長安之際,詳述雙方境況,並使之閱視。
瓦達翰當場感動得淚光盈眶,他捨棄國族與先祖,只為能在大唐天子名冊佔有一席之地,日後若在此地失勢,尚可遠赴大唐尋得庇護。
自然,趙大人亦派人查證,雖身為高昌小王,然地位低下,因其母出身低微,故此類任務落至其身,邊境與他國使臣相會,終究是極具風險之事,何國願讓本國皇子涉險?
瓦達翰內心掙扎許久,終決定放棄故土與尊貴,投效大唐,即使背離祖宗,亦要在宗主國留下自己的名字,以求將來有一線生機。而趙大人深知此舉背後的風險,他不僅需為瓦達翰的安危考慮,亦要為大唐的聲譽與利益著想。畢竟,吸納異邦貴族並非小事,需審慎考量其忠誠度與可能帶來的影響。
然而,趙大人非泛泛之輩,他心中已有算計,知道如何平衡各方利弊,既能穩固大唐的邊疆,又能展示帝國寬廣的胸懷。因此,他對瓦達翰的決定給予了支援,並承諾在適當時候向大唐皇帝進言,使其得到應有的待遇。
同時,趙大人亦不忘提醒瓦達翰,入大唐並非坦途,需展現出自己的價值與能力,方能在強者如林的帝都立足。於是,瓦達翰帶著複雜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他知道前方既有希望,也有挑戰,但他已做好準備,無論未來如何,他都要在大唐這片廣闊的天地裡,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而對於蘇定芳等人而言,此次出使不僅是一次外交使命,更是對大唐國威的一次展現。他們深知,每一個決策,每一句話語,都將深刻影響著周邊國家對大唐的認知與態度,因此,每一步都需謹慎行事,既要展現出帝國的雄渾力量,又要不失禮儀與智慧。
當夜幕降臨,一行人在星空下紮營,圍坐在篝火旁,分享著彼此的故事與夢想。蘇定芳望著跳動的火焰,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深信,只要大唐人團結一心,便能克服任何困難,將帝國的輝煌傳遍四方。而此刻,高昌國的命運似乎已被無形的力量所引導,正悄然發生著變化,等待著明日的曙光。
隨著旅程的推進,瓦達翰逐漸適應了與大唐使團共處的日子,他開始學習漢語,嘗試理解這個東方大國的文化與歷史。趙大人與蘇定芳等人也樂於傳授知識,他們深知,透過文化交流,可以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長久和平奠定基礎。
終於,當一行人踏入高昌王城的大門時,迎接他們的不僅是壯觀的建築與繁華的街市,還有高昌國王及一眾大臣的隆重接待。在莊嚴肅穆的殿堂中,趙大人代表大唐發表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