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第1/3頁)
[美]沃爾特·勞德/譯者:黃佳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敦刻爾克的重要性遠超過這些實際考慮。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並且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盟約的規定當然得遵守,但是盟約無法激起同仇敵愾的決心。而&ldo;家鄉&rdo;可以‐‐這就是英國人民此刻要奮戰保護的目標。
孤立無援的感受可以振奮人心。曾有一名外國人問他的英國朋友,是否會因為波蘭、丹麥、挪威、荷蘭以及如今法國的相繼失守而灰心喪氣。&ldo;當然不會,&rdo;對方堅定地回答,&ldo;我們已進入決戰階段,而且是在家鄉作戰。&rdo;
有些人後來認為,這一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戲,用意在於把全國推上情緒的高峰。不過事情發生得太快、太不受控制,不可能出自幕後推手。這一次反倒是人民走在宣傳人員前面。政府擔心的事情恰恰相反‐‐他們害怕敦刻爾克可能讓民眾過於自負。邱吉爾本人就強調這場戰役是一次&ldo;巨大的軍事災難&rdo;,並且警告&ldo;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rdo;。
諷刺的是,對於邱吉爾亟欲消除的氛圍,他本人就是始作俑者。他的辯才、他的挑釁和他的戰鬥姿態,似乎全都具有某種魔力。正如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亞伯拉罕&iddot;林肯,邱吉爾是這場戰役的完美演員。
另一項要素是敦刻爾克激發的全國參與感。現代戰爭如此不帶個人色彩,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刻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了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尋常家庭主婦確實幫助了筋疲力盡的撤退部隊。在歷史上,軍隊趕著營救受困民眾的案例比比皆是,而這次的狀況,卻是民眾趕著搭救受困的部隊。
最重要的是,他們圓滿完成任務。撤退行動剛開始時,邱吉爾認為可以拯救三萬人,拉姆齊則估計救回四萬五千人。到最後,超過三十三萬八千名士兵回到英國,另有四千人退到仍在盟軍手上的瑟堡及其他法國港口。&ldo;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rdo;,但是,至少破天荒頭一遭,不是所有事情都得遵照希特勒的想法進行。這本身就值得慶賀。
有趣的是,德軍也覺得值得慶祝。幾年後,他們的想法將會徹底改觀。許多人甚至認為敦刻爾克是整場戰爭的轉折點:如果遠徵軍被擒,英國恐怕會戰敗,德國就能集中力量對付俄羅斯,就不會有伏爾加格勒之役……凡此等等。但在一九四〇年六月四日,上述種種假設狀況都不明朗。或許除了少數幾位怏怏不樂的坦克指揮官,對德軍來說勝利似乎已落入口袋。正如《老鷹》(der adler)雜誌說的:對德國人而言,&ldo;敦刻爾克&rdo;將永遠象徵我們在史上最偉大的殲滅戰役中獲得的勝利。但是對參與其中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來說,它代表的是任何一支軍隊前所未有的嚴重挫敗,讓他們一輩子銘刻在心。
至於逃回英國的&ldo;少數士兵&rdo;,《老鷹》向讀者保證沒必要擔心:&ldo;這些士兵全都灰頭土臉,一蹶不振。&rdo;《人民觀察家報》(v&oul;lkischer beobachter)則記述婦孺看到受創部隊蹣跚回家時失聲痛哭的景象。
而且他們永遠無法反攻。登陸艇、&ldo;桑葚臨時港&rdo;(ulberries)、戰鬥轟炸機、精密雷達,以及一九四四年反擊行動中的種種裝置,當時都還沒發明。從一九四〇年來看,殲滅英國遠徵軍與否,其實無關緊要。他們被逼入海里,那樣便已足夠。
只有法國人心懷不平。不論是在巴黎衝著史畢耶茲將軍打冷槍的魏剛,還是東面防波堤上心灰意冷的低階大兵,法國人一面倒地覺得自己被英國人遺棄了。就算指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