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rur》中描寫的機械人,嚴格來說也是有血有肉的&ldo;生化人&rdo;。劇本中,羅素姆本來是要製造大批可供差使的奴隸,由於一個科學家改變了合成複製人的化學方程,這些生化人開始擁有意志和感情,並萌出了對自由的嚮往;最後,它們不堪被役使,奮然反抗,並把人類徹底消滅。在這個劇本中,生化人造人的反抗有了進步的意義,是對勞工階層反抗統治的隱喻。
海峽那邊,臺灣科幻小說也是以一篇生化人造人科幻小說作為開端的。張曉風於1968年發表了《潘度娜》(潘多拉的臺灣譯法),描寫的便是一個紅顏薄命的人造美人。
後來,機器人題材取代了生化人造人,成為科幻作品裡人造人的主流。不過,王晉康的新著《類人》卻在生化人造人方面推陳出新,構思出&ldo;類人&rdo;創造技術‐‐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質來創造基因物質,進而創造生殖細胞,培育新人。作者在《類人》中詳細地描寫了類人的製造過程:用純物理的手段把碳、氫、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類的dna,再蘊孕成人。那應該是一種十分發達的奈米技術。
當然,既然人類可以從無到有地製造所有基因,製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意確定這些基因。比如,小說中的&ldo;類人&rdo;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沒有任何遺傳疾病。為了令他們與人類有所區別,製造者使得所有&ldo;類人&rdo;都沒有指紋,成為他們終身攜帶的身份證明。
除此之外,&ldo;類人&rdo;並沒有被製造成怪物或者超級戰士。他們不僅有和人一樣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樣的心理活動。他們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親相愛。但是,為了一方面使用&ldo;類人&rdo;,一方面將他們與人類&ldo;種族隔離&rdo;,世界政府設定了許許多多制度:各種關於類人的法律,監視類人的警察局b系統,還有無形的歧視類人的思想意識。
但是,既然有嚴格控制,由於&ldo;類人&rdo;和人的基因幾乎沒有差別,兩者之間的隔膜最終也在付出血的代價後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轉基因人類相比,《類人》中知書懂禮,自我犧牲,甘於貧賤的&ldo;類人&rdo;們顯得更可愛一些。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5-2)
第二節:人偶形機器人
如果要推選科幻小說中的&ldo;元老級題材&rdo;,恐怕非機器人莫屬了。這類故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人類使用鋤頭和刀劍的時代。可以說,創造出和人一樣有靈性的機器,幾乎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
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經典《列子湯問》中,有一篇名叫《偃師》的小故事,今天已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說:一名方士將一個木偶進獻給君王。這個木偶不僅能夠翩翩起舞,而且能夠歌唱,&ldo;配置&rdo;齊全。最後,它竟然向王妃遞媚眼,最終惹惱君王,將它大卸八塊。雖然《偃師》被編入介紹民間方術的集子裡,但其本身卻是一篇完全的技術類幻想小說,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題材科幻小說了。
幾乎同時,古希臘神話中出現了能工巧匠代達羅斯的形象。在他的諸多發明創造中,有一個牛首人身的銅製僕人泰洛士。這個銅人的職責是在克里特島上守衛著米洛斯王的寶藏,但最後被訪尋金羊皮的&ldo;伊戈爾號&rdo;眾英雄毀滅。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個機器人吧。
猶太人的民間傳說中,則有一種由泥土製造的假人&ldo;哥林&rdo;。只要把一張寫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條放到一個&ldo;哥林&rdo;的口中,它便會像真人一般的活動起來,並任勞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