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七十二屆)
《駭客帝國》獲得最佳音響、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影片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四獎。
又:根據凡爾納同名作品改編的《八十天環遊地球》曾經獲得第二十九屆(1956)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接三項獎。《007之霹靂彈》獲得過三十八屆(1965)特別視覺效果獎。《大白鯊》獲得第四十八屆(1975)最佳音響、最佳剪接、最佳音樂(劇情片作曲)三獎。《阿波羅十三號》獲得六十八屆(1995年)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音響成就、最佳電影剪輯三獎。不過筆者認為,這幾部都是現實題材電影。由於不少人認為它們是科幻片,這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故先記錄在此備考。
作品相關 科幻的藝術規律 上卷前言
在《科幻縱覽》七卷本中,這是惟一一卷完全以理論討論為內容的文字。也是全書的核心。它最難寫,以至於筆者跳過它,去寫比較容易的後面兩卷,然後才翻回來完成它。
科幻作品素來不為專業文學理論家重視,一方面是發表園地相異的問題。科幻小說並不發表於文學雜誌上,也基本不由文學出版社出版。哪個文學理論家會專門去閱讀科普雜誌和少兒雜誌呢?而且如果他們寫了關於科幻作品的評論文章,又能夠發表在哪家文學評論刊物,或者哪家學報上呢?當然,最近一段時間,一些文學出版社或者綜合類出版社已經開始出版科幻小說,這個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不過,整體上,科幻作品仍被打入科普和少兒讀物的行列,並因此生存在文學評論界之外。
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理論工具的不足。不藉助任何文學理論,單純去閱讀小說本身,那是一般的閱讀欣賞。而理論家是必須要戴起理論眼鏡的。當今的&ldo;主流文學理論眼鏡&rdo;在其打造過程中,又恰好沒有加入任何科幻的零部件。所以,戴上這副眼鏡去看科幻小說,恐怕什麼也看不出來。或者,直觀地感覺一些科幻作品很不錯,但說不清它們好在哪裡。
在《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一書中,劉為民對於主流文學作家和主流文學作品的分析恰到好處。但在談到《貓城記》時,卻很認真地去分析它如何具有&ldo;探索宇宙、搏擊外層空間的科技意識……&rdo;(該書279頁),很仔細地分析&ldo;貓人&rdo;的生理特徵,並探討貓人與八十年代美國科幻片《et》中的外星人形象有什麼關係。顯然,如果作者的理論分析寶庫中擁有與科幻小說有關的工具,就會知道老舍的這些描寫只是背景設定,和真正描寫宇航技術與外星人的科幻小說完全不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