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2/2頁)
祝春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色,博徒自古有英雄。
清道光和鹹豐年間,英國著名畫家從香港到澳門定居了28年,創造了大量以賭博為題材的畫,畫中的賭徒,不僅有商販、農民、腳夫、士紳,還有老人、小孩。他最吃驚的是一些婦女通宵達旦地賭,他的婦女嗜賭畫與汪兆鏞的女流賭博詩相得益彰:
輕車衢陌響轔轔,釧動花飛夜達晨;
未必投壺同玉女,卻看印送有香輪。
明清直至民國初年,參與賭博者基本上是華人。洋人的娛樂是舞會、小型演奏會及歌詠會。澳門的華人一律是漢人,外國的民俗學家說漢民族「靜處寡動」,不似其他民族能歌善舞,時光在快樂的歌舞聲中流逝。不喜歌舞的民族比較容易與賭結緣,聚賭成為澳門華界常見的社交方式。澳葡當局對華人的風俗(也包括陋俗)採取放縱的態度,加劇了賭博泛濫。因此,那個時候的賭博,基本是中式賭博,賭館也全是華人所開。
第一部分無冕澳督 身貴名顯惟賭王
(5)
澳門形成賭埠,與周邊環境有密切關係。
在19世紀中葉前,廣東官府遵循《大清律例》對聚眾賭博者懲罰較嚴。雖然不能杜絕民間私賭,公開的賭館卻無人敢開。廣東賭博不方便,於是一些賭商就跑到澳門來開賭,一些大豪客也專門跑到澳門參賭。澳葡當局對賭博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致使賭博商業化,變成特殊的行業。
1842年英國強佔香港為其海外殖民地。由於香港地理條件比澳門優越,英國又是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香港發展很快,澳門的許多洋人洋商紛紛遷往香港,澳門的對外貿易地位一落千丈,蕭條景象令人愴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