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雅言,乃周禮中的至高禮節 (第1/4頁)
滿滿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篆作為大秦帝國的官方文字,始於始皇帝統一六國之時推行的“書同文”,所同化的便是小篆。而隸書的產生,則源自始皇帝建造四宮收納天下典籍,役使六國士人淪為奴隸,負責抄錄整理這些典籍。
由於典籍數量龐大,加之小篆書寫繁複,不易刻於竹簡之上,所以四宮內的奴隸們創新出一種字型,將篆書的圓潤筆畫改為方折形態。因其便於鐫刻,且字型另有一番美感,逐漸流行開來。
儘管如此,朝廷公文及朝堂議事,仍沿用小篆。
顯然,這塊刻石必然是天人所遺留,而天人捨棄天書符文而選用篆書,是否意味著這塊刻石是專為他們所留?
“這石碑上的文字,可是天人傳授給我們的嗎?”扶蘇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莊重地發問。
“嘰嘰!”青猿毫不猶豫地回應。
扶蘇與蒙恬互望一眼,眼中均流露出疑惑之意。
青猿竟能理解人言,雖然令人驚訝,但考慮到它已得天人傳授,能夠聽懂人語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亡秦者胡也”這句話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胡,是否指的是胡人?
秦人久居西北邊陲,與眾多異族多有交往。再者,秦、趙兩國同源,而趙氏先祖中亦有白狄血統。
所以在秦代,“胡人”通常特指北方的犬戎、山戎等部族,即所謂的匈奴。
匈奴雖與炎黃同源,但孔子曾言,“夷狄進華夏,則變華夏;華夏入夷狄,則化夷狄”。
匈奴雖本屬炎黃後代,但因長期遊離在外,禮儀習俗已然迥異,近乎忘宗背德,猶如禽獸一般。
自華夏文明誕生以來,華夏與匈奴便勢不兩立,雙方皆意圖滅掉對方而後快。
如此看來,若說匈奴企圖覆滅秦國,倒也說得過去。
然而,始皇帝一統六國之後,派遣蒙恬、扶蘇率領無敵之師北征河套,將匈奴驅逐七百里之外。
現今河套地區仍有三十萬大軍鎮守,匈奴人別說攻打秦國,連靠近秦境都不敢,只能蜷縮在沙漠邊緣,食沙啃草,聞風喪膽,一聽馬蹄聲響便誤以為是秦軍鐵騎殺至,倉皇逃入沙漠深處。
這樣一群狼狽逃竄的鼠輩,真的能顛覆我們強大的大秦帝國嗎?
然而,倘若這裡的“胡”並非指匈奴,那又會是什麼呢?
難道是趙氏的近親,白狄一類?
不過,白狄各部與趙人世代聯姻,如今即便還有自稱狄人者,也都已被視為秦人。
儘管如此,鑑於這句讖語出自天人之手,他們必須審慎對待。
況且今日登上天門臺,收穫頗豐。
蒙恬與扶蘇相視一眼,兩人同時舉起了手。\"
“我是大秦內史九卿,蒙恬!”
“我是大秦公子,扶蘇!”
蒙恬接著言道:“天下歸一,莫非王土;疆域之內,莫非王臣。群臣不均,唯我蒙恬敬業奉公。”
扶蘇隨聲附和:“仰觀日月星辰,思緒悠遠。道路漫長遙遠,何時才能到來?諸位君子,為何不知修身養性?不嫉妒不貪求,何愁不能有所成就?”
二人一邊揮舞衣袖,一邊像歌唱般陳述完畢,繼而大袖輕輕一擺,恭敬地俯伏於地,齊聲道:“我們深感愧疚,承蒙天人恩賜!”
“我們感激天人的饋贈!”
一線天內,蒙喜等人同樣虔誠地跪拜。
場面宏大,震動山野之間。
……
“都尉,已找到上將軍和公子的位置了!”
與此同時,山坡上忽然傳來一聲報告,發聲者是一名斥候,他報告的物件正是王平。
“我已經看到了。”王平此時正端坐於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