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35]《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6月出版。
[36]《學術大師治學錄》,中國社科院科研局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另,關於尹達撰寫《報告》一事,中科院編的《治學錄》作了如下敘述:1936年春,尹達(1906‐1983)從殷墟被抽調到山東日照兩城鎮參加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由梁思永帶隊。這次發掘是為進一步探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面貌,共發掘50多個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發現最多的是陶器,墓中的頭骨已經腐朽,經多方努力,收取了30多個。
發掘所得於秋天運到南京。撰寫發掘報告的重擔落在尹達肩上。他一面參加清理標本的工作,一面著手整理記錄,編寫考古報告。報告的主體部分寫好後,還沒有來得及寫結論,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經長驅直入,南京告急。1937年秋,尹達隨史語所匆忙遷往長沙,敵機很快就對長沙開始轟炸。國難當頭,尹達決心忍痛放棄即將完成的研究專案,毅然離開個人收入優厚、工作條件令人羨慕的學術機構(南按:假如此說讓當年流亡西南邊陲的傅斯年、陳寅恪們讀到,不知將情何以堪),投身到民族革命戰爭的偉大洪流。他和幾位同事相約結伴,投奔延安參加抗日。1937年的年終這一天,尹達到達延安。
關於《山東日照兩城鎮史前遺址發掘報告》稿,考古學家梁思永在其1939年以&ldo;龍山文化&rdo;為主題所發表的論文中說:&ldo;這個報告將成為對於山東沿海的龍山文化的標準著作,是研究龍山陶器不可缺少的參考書。&rdo;另據近年從臺灣傳來訊息說,&ldo;中央研究院史語所&rdo;將用尹達的原名劉耀,出版這部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報告的未完稿。這份由史語所帶到臺灣去的考古報告稿,在經過60多年的世事滄桑之後,終於獲得了問世的機會,但報告的執筆人卻已命赴黃泉,無法看到自己的心血結晶了。
[37]據臺北&ldo;中央研究院史語所&rdo;檔案。
[38]朱瑞熙、徐曰彪《範文瀾》,載《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劉啟林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出版。
[39]《趙儷生文集•籬槿堂自敘》,第五卷,趙儷生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40]《中國通史》,範文瀾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41]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以74歲高齡當上了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這是中共投桃報李的酬謝。而黃也知恩圖報,據傳他是民主黨派中第一個喊出&ldo;毛主席萬歲&rdo;口號的人,而彭真是中共派系中第一個發明&ldo;毛主席萬歲&rdo;的人,但這個最早的發明權到底歸黃還是歸彭,在黨史研究界一直爭論不休。
[45]《近三十年見聞雜記》,左舜生著,香港自由出版社1952年出版。
[46]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載《傅故校長哀輓錄》,臺灣大學1951年6月15日印行。
[48]《&ldo;九一八&rdo;一年了!》,載《獨立評論》,第十八號,1932年9月18日。
[49]李濟《創辦史語所與支援安陽考古工作的貢獻》,載《傳紀文學》,第二十八卷一期,1976年1月。
[51]羅哲文《李莊憶舊》,載《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李莊》,李莊鎮政府1993年出版。(內部發行)
[52、63]《中國建築之魂》,費慰梅著,成寒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53]劉東平《古建築的保護神:梁思成》,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