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程滄波《記傅孟真》,載臺北《新聞天地》,第156期。
[17]原載《獨立評論》,第5號,1932年6月19日出版。轉引《傅斯年傳》,304頁,焦潤明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8]李約瑟來李莊之時,抗日戰爭已度過了最艱難的關頭,國內與國際的大氣候呈柳暗花明之勢,國人多憧憬著戰後的美麗遠景。因此後方的若干學人,急不可耐地提出了戰後建都問題,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主張戰後仍在南京,有人主張遷都長春,有人主張遷都北平或西安等。受這股風潮影響,尚來主張&ldo;反攻第一,收復失地第一,而笑人家談戰後事&rdo;的傅斯年,也在悄悄地思考醞釀這一關乎民族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而思考的結果是應遷都北平。這一主張理由很多,而最為主要的,便是遷都北方可以全力抗制蘇俄。傅氏認為凡一國之都城,應設在全國軍略上最要害之地,而戰後全國軍略上最要害之地,必在北方。國人應鼓起勇氣,效法漢唐定都長安的精神,把國都放在與強鄰接近的地方(漢唐的主要壓力來自於西北地區匈奴等少數民族)。當時的蘇俄對中國的野心日熾,傅斯年礙於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和中蘇正在進行&ldo;邦交&rdo;活動,從大局著想,沒有對蘇俄作明顯的指責,但他沒忘了委婉地告訴國人,蘇俄將來必為中國的大患,以此喚起沉浸在麻木中的國人注意。這一觀點他在稍後發表的《戰後建都問題》(載1943年11月29日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一文中可以相見:
傅說:&ldo;強大的蘇聯,與我們工業化的基礎地域接壤,這個事實使得我們更該趕快工業化這個區域。我們的頭腦,理當放在與我們接壤最多的友邦之旁,否則有變為頑冥之慮。大凡兩個國家,接觸近,較易維持和平;接觸遠,較可由忽略而無事生事。遠例如宋金,本是盟國,以不接頭而生侵略。近例如黑龍江之役,假如當時政府在北平,或者對那事注意要多些吧!&rdo;
又說:&ldo;北平以交通發達之故,可以控制東三省,長城北三省。其地恰當東三省,長城北三省(熱河、察哈爾、綏遠),華北四省(冀、豫、魯、晉)共十省之大工業農牧圈之中心。這個十省大工業農牧圈,是中華民國建國的大本錢。有這十省,我們的資源尚不及美蘇與大英帝國,沒有這十省,我們決做不了一等國家,決趕不上法德,只比義大利好些而已。&rdo;
文中雖然仍稱蘇俄為&ldo;友邦&rdo;,但內中卻暗含著一個魯迅式的&ldo;友邦驚詫論&rdo;,通篇的立意則是非常明顯的。
此文發表後,曾有若干人士致信傅斯年,討論這一問題。據說其中有一位鄭君,在談到中國近代的外患時,認為日、英、法三國為中國的頭號仇敵。傅斯年在回信中要他不要忘記俄國,並告訴他俄國(包括帝俄和蘇俄)侵略中國屠殺華人的史實。傅在信中以悲壯的語調說道:&ldo;請你看誰並了中國領土最多?以西北論,不特藩邦皆亡於俄,即伊犁將軍的直接轄境,亦以&l;回亂&r;、&l;代管&r;一幕中喪失其一半。你看現在的地圖,不是伊犁直在邊界上嗎?那個地方不是有一個陷角嗎?原來的疆土巴爾喀什湖在內。再看東北,尼布楚條約(康熙朝)中俄分界,以北冰洋、太平洋之分水嶺為界,所以全部的俄屬東海濱州、黑龍江州,是中國的直接統治區域。其中雖地廣人稀,但漢人移居者已不在少數,在鹹豐間已遭屠殺。而愛琿一地,所謂江東六十四屯,其居民(多是漢人移民者)在庚子年幾乎全數被俄國馬隊趕到江裡去,留下幾個解到彼得斯堡。試看東海濱州、黑龍江州的幾個俄國大城,哪一個不有漢名?(如伯力、廟街、海參崴等等)那時候這些地方已經有不少移民,而一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