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5頁)
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庵峙Fぬ茄�娜宋錚�故俏蘅贍魏巍�
我不由對呂蒙的用兵之道深感佩服。但是機會還是有的。終於有一天,在一處葦從,這隊人馬被我們打了個伏擊,射死射傷騎兵數十人,只有數騎逃走,才算是擺脫了他們的糾纏。
PS:1、關於“荊州”在哪裡?
我寫這部小說主要設定是取法《三國演義》,邊寫小說邊接觸三國,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個荊州城到底在哪裡?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我讓老羅給忽悠了。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定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又移治江陵(今屬湖北),關羽鎮守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
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三國演義》敘述有關荊州的故事時,已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後。因此,在赤壁大戰之前,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襄陽;而在赤壁大戰之後,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江陵;此外,並無單獨的“荊州城”。
羅貫中不明於此,誤以為有單獨的“荊州城”,並老是把荊州、南郡、江陵這三個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第34回寫蔡瑁趁“襄陽會”之機謀害劉備,事先對劉表說“請主公一行”,似乎劉表不在襄陽。第40回寫劉表死後,蔡瑁立劉琮為主,“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荊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紮……就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
其實,這裡的“荊州”乃是江陵(第42回寫曹操兵至江陵,鄧義、劉先率軍民出城投降,即為明證)。蔡夫人、劉琮本來就隨劉表駐襄陽,怎麼又“前赴襄陽”?從哪裡“前赴襄陽”?這是因為作者把劉表的荊州治所襄陽與後來劉備的荊州治所江陵攪作一團,以致敘述混亂。第75回寫呂蒙襲取荊州時,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
史實是:呂蒙逆長江而上,奇襲關羽設定的“江邊屯侯”(沿江偵視警戒的部隊)之後,直趨公安,招降守將士仁(《演義》誤為“傅士仁”);隨即又進逼荊州治所江陵,麋芳亦降(麋芳以南郡太守身份駐守江陵)。
而《演義》卻寫成呂蒙巧奪烽火臺後,首先襲取“荊州”,然後到公安招降士仁,再由士仁往南郡說降麋芳。那麼,這個“荊州”在哪兒?它與公安、江陵的方位關係如何?作者根本無法回答。
所以對著地圖,我越看越糊塗,但下筆至此,更改設定也發懶,便讓荊州處於江陵和公安之南,放在呂蒙進軍路線上便了。
2、關於關羽攻曹仁
近日索荊州文字,忽讀到這樣一段:檢視《三國志》,在關羽、劉備的傳記裡,舉凡劉備命令關羽的軍事行動,都用“遣”、“別遣”、“令”、“留”、“使”等字眼,惟獨水淹七軍一事,沒有任何役使動詞。只簡單說:“是歲,(關)羽率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