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海軍
清朝海軍的建成是洋務運動的一個成果。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朝萌發建立海軍的意圖。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臺灣,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軍的計劃,並開始行動。經過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軍: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其中粵洋海軍分福建海軍和廣東海軍。北洋海軍駐守大沽、旅順、營口、煙臺,南洋海軍駐守江寧、吳淞、浙江,粵洋海軍負責海口、臺灣、廈門、瓊州、廉州等福建和廣東海面。
福建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各種艦船16艘,在中法之戰中損失殆盡;南洋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大小艦船17艘,也遭受重大損失。廣東海軍在中法之戰前有各種艦船25艘,但都比較小。得到比較充分發展的是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是海軍的主體,到光緒十四年(1888),全軍4000多人,有大小艦船25艘,其中巡洋艦7艘,鐵甲艦2艘,蚊炮船6艘,練船3艘,運船1艘,魚雷艇6艘。光緒十一年(1885)成立的海軍衙門頒布了《北洋海軍章程》,在旅順、威海衛修了炮臺,還有其他一些配套設施,形成完好的海軍體系。
北洋海軍的編制有二:一是船制,二是官制。船制:分右翼、左翼、中軍、後軍4隊。中軍、左翼、右翼各由3艦構成。後軍由炮艦、魚雷艦和練習艦各3艘以及運輸船1艘構成。官制:李鴻章為總節制,下面提督1人,總兵2人,副將5人,參將4人,遊擊9人,都司27人,守備60人,千總65人,把總99人,除李鴻章以外一共272名官員。
新軍
新軍是甲午戰爭後清朝採用新式裝備,運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練兵方法和軍制建立起來的近代化陸軍。
新軍的開頭是光緒二十年(1894)冬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德國的陸軍建制、戰術,使用洋槍洋炮訓練&ldo;定武軍&rdo;,共10營,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袁世凱接手,並更名&ldo;新建陸軍&rdo;,人數擴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馬隊250人。
新軍建制一是分兵種(如上述),二是實行營制。全軍分左右翼(相當於旅),下面有營、隊(相當於連)、哨(相當於排)、棚(相當於班)。官制:總統1人(袁世凱攝),兩翼各有翼長1人,統領1人,分統2人,營有統帶官1人,幫統官1人,隊有領官1人,哨有哨官1人,哨長2人。棚有正副頭目各1。
新軍機關有總部,下設參謀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稽查營務處等。
新軍使用武器有奧國造5響曼利夏步槍,馬槍,6響左輪手槍和格魯森快炮。聘德國人伯羅德操練,德國人祁開芬為炮隊教習,挪威人曼德為馬隊教習。
新軍除袁世凱的陸軍外,還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之洞在江寧編的自強軍。該軍也分兵種:步隊、炮隊、馬隊和工程隊。全軍13營:步隊8營,炮隊2營,馬隊2營,工程隊1營。編制仿歐洲軍隊:步兵營分5哨,250人;炮兵營分4哨,200人;馬隊分3哨,180人。工程營100人。35名德國人當教練,將領貝倫可多夫作總教練,天津和湖北武備學堂學員為分教練。後來又聘請了日本教習。
自強軍後來由劉坤一接辦,最後歸袁世凱,做他的武衛右軍。
大戰
清朝從興起到滅亡,戰事不斷,大戰有20多次。這20多次大戰與清朝的興亡乃至整個中國的遭遇密切相關。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勝利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東北地區的割據政權才能鞏固並發展下去;山海關之戰、鎮壓抗清之戰、定三藩、攻取臺灣、三徵噶爾丹、平定羅卜藏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