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副官看著沮喪的林則徐說道:&ldo;林大人想開些,今兒沒有傷人,也算是運氣好。&rdo;
已經離開了大船很遠了,林則徐望著黑影占據了整個江面的洋船,心裡五味雜陳,這些能進珠江的船隻是洋人最小的遠洋船,那些更大的船呢?他一身水淋淋的站了起來,凝望著冷冷的月光照射的江面心哭了。
這樣的傷心事林則徐並不至遭遇一次,林則徐逐漸開始了對西事的注意,他招攬了大批瞭解西文的人翻譯來自西方的書籍以期望瞭解洋人。
亞孟成了林則徐這方面的好幫手,他找來了大量的翻譯人才。
其中有袁德輝,一個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和馬六甲受過西式教育的四川人。
梁進德,他的父親原本想培養出一個能翻譯聖經的中國人,他新加坡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
除了招聘到這些懂西文的人才,林則徐還常常將洋商買辦、引水、通事、歸國華僑、教會學生,甚至在外國商船中服役的中國廚師、在伯駕眼科醫院中工作的人招入行轅議事。他為了了解西方不避嫌疑,禮賢下士。
長此以來,有些洋人知道林則徐如此好知夷情,主動將英吉利好書賣與林則徐。
這樣西方的《萬國律例》、《世界地理大全》、《澳門雜錄》、《澳門歷史》等等書物被大量翻譯出來,擺放在林則徐的案頭。隨著對西方瞭解的深入,林則徐越來越驚心,他的眼前開啟了一扇從未開啟過的窗戶,那裡不是熟悉的人倫道德,而是承載著洋槍大炮的西式文明。
然而透過圖書裡瞭解的西方應該說還是帶著一層面紗的,撕掉這層面紗的是第一批從西方回來的留學生。他們中有魏源、有杜受田、有黃爵滋等等,當然還有駐英國使館大使戴蘭芬,這些人當初帶著眼淚,抓一把鄉土,在皇帝的聖旨壓力下無可奈何的漂洋過海。而今在海外渡過了三年終於回來了。
1826年的夏天,廣州城萬人空巷,人們在碼頭外等著觀看第一批迴到中國的留學生。
因為京城裡驅逐英國商務領事的事件,這些人提前回國了。當噴薄的太陽在朝霞中升起時,從珠江口駛進來的一艘葡萄牙商船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在那一輪炙熱火紅的太陽中,商船緩緩的靠近了廣州碼頭。等候的官員和人群可以看到甲板上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擁擠在船舷邊,揮著手中黑色的禮帽或者雨傘,舞動能夠舞動的一切,興奮的向岸邊招著手錶達他們內心愉悅的心情。
風起雲湧 第六十五開啟的窗戶
1823-1826年的倫敦並不如人們想想中的愉快,城市大街上的低窪處積滿了汙水,剛剛被圈地運動趕出家門的農民,還沒有一個合格的手工業者所應有的覺悟。他們提著喝光的酒瓶睡在大街上的角落裡。與此對應的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長,遍佈在城郊的紡織廠擁有數萬臺織機,它們吸納了大量的失業者。冒著濃煙的煙囪伴隨著蒸汽機的轟鳴,讓工人們拼命的想要趕上機械的速度。工業革命積累的財富使一個新的階級壯大起來。與居住在棚戶區的工人相比,他們居住在倫敦華麗的富人區,不遠處便是雄偉的倫敦塔、莊嚴的西敏寺教堂、壯觀的聖保羅大教堂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築原本只能是貴族和莊園主的天堂,現在他們必須學會和新興的暴發戶學會相處,畢竟這些暴發戶為國家提供了最多的稅收。
戴蘭芬帶著從中國來到西洋的數百人,跟在東印度公司官員的身後,薩克雷熱情的為戴蘭芬指點著倫敦大街上的建築,雖然聽不懂薩克雷蹩腳的中文,戴蘭芬仍然不時點著頭。
行走在十九世紀初的倫敦大街上。行人們的目光和東方客人的目光同樣的充滿了好奇,雙方最初的印像都是陌生的。數千年來,這是第一批走在倫敦的中國遊客。
朝霞在泰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