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這次大變法的經濟內容,黃仁宇評論道:&ldo;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裡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於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rdo;結論不言而喻:變法的走樣與失敗是必不可免的。
熙寧新法在軍事改革上的成效相當有限,以至有人說新政富國有術而強兵無力。軍隊素質低、戰鬥力差的弊病並未見有大的改變,否則就不會上演數十年後女貞鐵騎滅亡北宋的悲劇。唯一有成效的是保甲法,但保兵替代募兵也無法徹底實現,倒是主要用來控制民眾反抗,其影響也確實深遠,直到近現代還被反動專制政府奉為至寶。
在熙寧新政中,王安石與司馬光各自所代表的新舊黨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而是政策性的爭論;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因而不能用改革派與守舊派來論定。熙寧變法的功過得失與是非成敗,是一個說不清的話題。至於經驗教訓也將是見仁見智的,但以下幾點還是值得一提的。
第一,王安石確有不凡的抱負與遠大的理想,他也明知改革&ldo;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rdo;,卻在變法實踐中操之過急。他只認定了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連帶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短短數年間將十餘項改革全面鋪開,恐怕社會各階層都不見得有這種精神的和物質的承受能力,於是變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第二,動機與效果的背離,條文與執行的偏差,使一系列變法措施從安民走向擾民。即以雙方爭執最激烈的青苗法與免役法而言,舊黨多就執行效果言,新黨則多就立法本意言,立論也就大相逕庭。青苗法制定以後,徵求意見,蘇轍就認為:動機雖好,&ldo;出納之際,吏緣為奸&rdo;的問題難以解決。連神宗也承認青苗法&ldo;始謂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rdo;。免役法執行結果則是&ldo;縱富強應役之人,徵貧弱不役之戶,利於富不利於貧&rdo;,也完全違背了初衷。
第三,用人不當,是熙寧新政不得人心的重要原因。變法派中,除王安石個人操守尚無非議,呂惠卿、曾布、章惇、呂嘉問、李定、鄧綰、蔡京等,個人品質多有問題,有的當時就被視為小人。陸佃向王安石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賄賂,但變法派竟以&ldo;私家取債,亦須一雞半豚&rdo;,放縱新法執行中的腐敗。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最大的弊病,還是隻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視了活的人事。於是,應該由行政技術層面解決的議題轉化為道德層面的問題,變法派在後一層面上與反變法派相比,立即陷入劣勢,變法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細說宋朝35:元豐改制
宋人與今人都有&ldo;熙豐新法&rdo;的說法,熙寧新政與元豐改制一脈相承,熙寧新法的絕大部分略作調整後仍在元豐年間繼續推行,因而這一說法大體不錯。但以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熙豐新法明顯可分為兩個階段。其前是以王安石為主導的,其後則完全由神宗來主持的。實際上在安石再相以後,神宗對他的態度已經轉向,即所謂&ldo;意頗厭之,事多不從&rdo;。安石曾對人說神宗只要聽從他五分也就可以了,他察覺到自己已經失去&ldo;師臣&rdo;的待遇,這也是他再次辭相的重要原因。
接替王安石與韓絳為相的是吳充和王珪。吳充雖與安石是兒女親家,但對神宗好幾次數說新法的不便,神宗用他為相,一方面固然因吳充中立不黨,一方面也表明神宗在新法立場上的動搖和倒退。吳充請求神宗召回司馬光、呂公著、韓維、蘇頌等舊臣,司馬光聞訊十分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