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原諒他在監修國史時的行為吧,這並不能抹煞房玄齡對貞觀之治的巨大貢獻。他就是唐朝的陳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像齊國史官一家的壯舉,我們只能感嘆和無比的欽佩。而房玄齡在政治上的傑出貢獻,同樣值得千年之後我們去好好地懷念。
對於房玄齡這種人,我們該怎麼稱呼?
史書上已經不厭其煩地為我們重複著這一稱號:良相。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恰當的稱謂?
第二十二章 銅鏡正衣冠,人鏡明得失
魏徵,貞觀年間知名度最高的大臣,光榮事跡廣為人知。
現在,讓我們從當時他涉及的一項案件說起。
嫌疑人:魏徵;
涉嫌內容: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貞觀元年,有人檢舉:時任尚書右丞的魏徵用人不公,徇私舞弊,提拔自己的親戚為官。
因該案涉及朝廷的高階官員魏徵,唐太宗自然是非常重視,於是命令國家最高監察官員‐‐御史大夫溫彥博徹查此事。
案件的最終調查結果是純屬誣告,魏徵清白。
結果雖然出來了,但溫彥博本著作為最高監察官員的使命感,在調查報告中向太宗指出:魏徵雖然沒有違法違紀行為,但他作為國家重臣,不能做到行為光明磊落,遠離是非口舌,從而招人誹謗,應該予以必要的批評。魏徵自己也應主動進行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評。
太宗看後認為有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便把這話的意思派人向魏徵傳達了。
本來,皇帝已經給你洗刷了罪名,還十分善意地向你提出了一點毫不過分的要求,魏徵應該感激涕零,回頭再好好寫一篇內容深刻的思想匯報,挖掘出深藏在內心的不良想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是正確之道。
可惜,他是魏徵。
所以,他作了一個完全異於常人的反應。
聽完來人的轉述後,魏徵立刻進宮見駕。太宗見到魏徵前來,很是高興,想著好你個老小子,這麼快就來謝恩了,不錯不錯。
可是他錯了。
行完君臣之禮後,魏徵一臉嚴肅地說:&ldo;臣雖不才,但一向聽說君臣之間應該相互協作,上下同心,秉公做事。倘若對於各項事務都不講秉公處理,只求遠離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未可知也。&rdo;
太宗正得意洋洋地等著魏徵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自我反省,不料盼來的卻是魏徵劈頭蓋臉的一通教訓,不由得呆住了,半晌才反應過來。
魏徵說得在理,他無法反駁,只能嘆了口氣,悠悠地說:&ldo;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吾悟之矣)&rdo;
魏徵等的正是這句話。他立刻一臉誠懇地跪了下來,一邊磕頭一邊進言:&ldo;臣鬥膽,希望陛下能夠讓臣做個良臣,而不要做忠臣!&rdo;
聽了這話,剛有點清醒的太宗又懵了:什麼忠啊良啊的,不都差不多嘛。&ldo;愛卿,這個這個……忠臣和良臣有何差別?&rdo;
&ldo;回陛下,如姬棄、子契、皋陶等,和君王同心合力,共創盛世,同享榮華富貴,流芳百世,便是良臣;而關龍逄、比乾等,在金鑾殿上和君王當面爭執,結果自己被殺,國家也因君王的昏庸殘暴而滅亡,最終只落得個空名在外,就是忠臣。忠臣和良臣的區別,便在於此。&rdo;
註:姬棄,是五帝中的堯掌權時負責農業的官員,據說專業素養很牛,相當於現在的袁隆平先生;子契,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後來負責全國的水利事務;皋陶,是堯時掌管司法的官員,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學專家,十分賢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