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不過,郭嵩燾奏疏中頗多怨恚之詞,似不止針對何金壽、劉錫鴻而發。&rdo;一邊的慈禧太后是不太輕易開口的,但她開口便一針見血。因為郭嵩燾的奏疏確從鹹豐末年主張辦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受攻擊一事說起,且再次扯上了輿論看好的雲貴總督岑毓英。他不知上次為了日記事件時,李鴻藻等人仍在提他彈劾岑毓英的事,須知這是犯清流大忌的。恭王是個明白人,他的本意是迴避這些,就事論事,以免引起李鴻藻等人的不快,不想慈禧卻指了出來。
&ldo;正是這話。&rdo;慈禧話音剛落,李鴻藻馬上接言‐‐恭王收到李鴻章的信的同時,李鴻藻也收到了劉錫鴻給他的信,對倫敦的情形已瞭如指掌,他知道李鴻章、郭嵩燾等人不會善罷甘休,已作了反擊的準備。眼下見恭王起了頭,立刻也叩了一個頭從容說道,&ldo;臣以為郭嵩燾此奏確對朝廷多有怨恨。論起來,有遠因也有近因。這以前雲南發生馬嘉理事件,是非已有定論,郭嵩燾卻為迎合洋人,對岑毓英橫加指責,守正之士自然要迎頭痛擊,這又何來誤解之說;此番他造作日記,無恥吹捧洋人處處優於中國,自然要遭人彈劾,若依公論,郭嵩燾用夷變夏、離經叛道之舉,該遭嚴譴,朝廷傳諭申飭及何金壽之彈劾、劉錫鴻之指責,正是其罪有應得,又何來動輒遭人攻擊之說?臣以為郭嵩燾以先帝舊臣,出使在外,不能以弘揚東方聖學為使命,卻甘心中洋毒而不知自省,朝廷應立即將其撤回,交部議處。&rdo;
恭王一聽,哪裡肯依,馬上出奏道:&ldo;郭嵩燾的日記本無大錯,朝廷傳諭申飭,便也罷了,若仍處處糾纏,恐負朝廷廣開言路之苦心;再說劉錫鴻身為副使,也不該與言官互通聲氣,開攻訐之端。&rdo;
李鴻藻又馬上反唇相譏說,郭嵩燾此番的彈劾,才是首開攻訐之端。
皇陵鐵路竟成畫虎(3)
慈安太后見此情形,乃說:&ldo;這個郭嵩燾,出外不過年餘,已為他會議了三次,當初六爺在介紹他時,說他洋務精透了,後來召見時,我看他模樣還是很厚道的,現在看來,這究竟是怎麼個人呢?&rdo;
慈禧說:&ldo;此人的履歷我還記得,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中的進士,與沈桂芬、李鴻章是同年。只是後來在粵撫任上被人彈劾落職,在長沙當了很久的寓公。這其間王文韶一直在湖南任職,應對他的情形清楚,王文韶你說說,這郭嵩燾究竟人品如何?可否容人納物?&rdo;
王文韶於是清清嗓子響亮地奏道:&ldo;是,據微臣所知,郭嵩燾的為人,曾國藩生前對他有一句評語,謂其乃著述之才,非繁劇之才。據臣私心揣摸,曾與郭為姻親、為摯友,此評語可謂不刊之論,一語定終身。郭嵩燾其人,心性急躁,凡事急於求成,有時竟責人太苛。然辦理洋務時,又確有些遷就。在臣看來,以其秉性,到了外洋,見了洋人一些奇技淫巧,未免不能自持,若劉錫鴻立身剛正,不肯附和,只怕就會有些難容了。&rdo;
有李鴻藻發難,王文韶緊跟,景廉等便紛紛附和,竟又重提將其撤回的老調。
沈桂芬一見這陣勢不由慌了神‐‐上回因態度遊移,被恭王將了一軍,私下更受到了恭王的數落,眼下若贊成撤使,豈不又要重蹈覆轍?於是他趕緊奏道:
&ldo;臣以為郭嵩燾此奏雖跡近負氣,但他自履任後,就外務交涉,頗能奔走效力,於改約事宜發表個人之見,語多中肯,足見其對洋務確很精熟。眼下朝廷已向德國遣使,駐法公使尚缺,為此,總署正擬奏請由他兼任駐法公使,若遽爾言撤,一時尚無人可替代他;再說近年洋務繁難,外務交涉匪易,人才誠然難得;且郭嵩燾已晉謁英國女主,頗受尊重,若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