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第1/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日本人基本上屬於從東北亞遷移來的蒙古種人的一支,但最初居住在北方諸島的、多毛的高加索蝦夷人,有助於該種族的形成;由南方遷移來的馬來人和玻里尼西亞人可能也有助於該種族的形成。早期的日本由許多氏族組成,每個氏族由世襲的祭司族長統治。將近公元1世紀末時,邪馬臺氏族征服其它氏族,建立了一個鬆弛的政治和宗教的霸權;其首領是天皇,其氏族之神成為全民族的神。
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這一氏族組織遭到破壞。由朝鮮傳入日本的佛教,是文化變革的媒介,在日本起了與基督教在歐洲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中所起的完全相同的作用。學者、教師、工匠和僧侶從大陸渡海而來,隨身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而那些遊歷&ot;天朝&ot;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後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於645年開始,它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按照中國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舍那裡取得權力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此外,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新的擁有土地的耕種者需向中央政府納土地稅和勞務稅,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後者有時包括服兵役。
施行這些和其他一些變革的目的是加強帝國的權力,而且,他們是在與前氏族組織相比較後才這樣做的。但實際上,日本天皇離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當然首腦相差甚遠。強有力的世襲貴族強行對這種中國式的、最終將導致其垮臺的行政機構作某些變更。雖然任命官員可能同中國一樣要透過考試,任人唯賢,但實際上舊貴族仍成功地獲取了顯要地位和權力。同樣,舊貴族還保留著大片土地;而這些土地通常是免稅的,成為國家行政體制外的采邑。在這期間,藤原家族完善了兩頭政治,即雙重政府體制。他們實際統治國家,為天皇選擇是後,擔任行政和軍事的高階職務。而天星則過著奢侈的隱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與民眾接觸,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證世世代代有人繼承,延續不斷。這種雙重政府體制在中國是沒有先例的,始終以日本的形式保持下來直到19世紀日本的國門被歐洲人開啟為止。
在文化上同樣改變了中國的模式。日本人借用了漢字,但發偎了他們自己的書寫體系借鑑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時,日本人還接受了佛教,但對之作了修改,以滿足他們自己的精神需要。以後都長安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後在京都建立了帝國新都。但十分清楚,廟宇、樓閣、神龕和花園都具有日本的特徵。帝國朝廷成為高度發展的文化和藝術活動的中心。11世紀,紫式部女士在她的著名小說《源氏物語》中,以輕快的筆調描寫了宮廷生活。但這部小說也反映了一個日漸頹廢、見卓完全熱衷於追求美感和肉慾的社會。這種墮落在下個世紀中變得更為嚴重,它有助於新的封建時期的到來那時,政權從帝國朝廷轉入強有力的鄉村武士的手中。
七、日本的封建制度
645年的大化改新所引進的中國的帝國體制,對日本長期有效。但到12世紀時,這種體制被日本的種種封建制度所破壞和取代。一個原因是,各省統治者太喜歡優美的京都,往往將他們的權力和職責授予地方部屬。另一原因是,有勢力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團體對土地總是垂涎欲滴,經常用武力強佔土地。只要免稅制度繼續存在,他們就想開墾荒地。這些傾向使納稅土地的數量減少,意味著擁有耕地的農民的捐稅負擔增加;於是這些農民或是逃亡北部邊境地區,用武力趕走住居在那裡的蝦夷人,或是將自己連同土地一起交託給擁有采邑的貴族。這樣,他們可以免稅,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