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以日本的精明,豈有不知蔣介石的理財練兵策略,志在復興國家,然後再與日本進行決戰?所以日本人再笨,也不會給蔣介石完成統一與建設的機會,日本當然要在中國完成國力凝聚之前,就要發動全面侵華的戰爭。因此蔣介石必須要有提前應戰的準備,中國也就必須設法在國際社會中,建立起支援中國(以保護國際社會利益)的策略,希望以外國之長,補中國現代化尚未完成之短。
雖然蔣介石一直公開以剿共作為安內與抗日的前提,但是蔣介石是否真的有意要完全肅清共軍及消滅其領導人,卻是一個必須妥協的戰略現實問題。因為以蔣介石本人的意識形態而言,根本不能接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境內,另外成立政府與軍隊,進行武裝叛亂與奪權。但是蔣更清楚地知道,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危機,其實是日本與美國、蘇聯矛盾與決戰的一環,以中國當時之弱,當然根本不可能單獨完成對日本的戰爭,最終必須要有美、蘇的外源與介入;正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與美蘇的對抗,也要有德、意等法西斯勢力的支援,這是一場全人類歷史上不同陣營與理念的戰爭,中國只是首當其衝而已。
172 安內攘外與蘇聯容共的矛盾
當時美國採取孤立主義,因此一直迴避對中國擁有的支援,甚至還有輿論建議,不妨以中國的利益餵飽日本,以避免美日爆發決戰。所以在國際社會的綏靖主義之下。中國若是真的被迫進行全面的抗日,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中國將無法得到西方國家直接的支援。總體戰的對抗就是比國力,因此落後的中國是根本沒有單獨打敗先進之日本的機會。由於蘇聯與日本的衝突一直在醞釀之中,所以聯合蘇俄成為蔣介石必須認真考慮的抗日戰略,然而蘇聯又與容共是一體的,所以蔣介石在剿共的策略上,是有其蘇聯抗日戰略考慮的難處。
對於領導共軍的毛澤東,抗日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是為了參與全球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大業。由當時的國際情勢看來,日本的軍國主義結合了財閥主義與日皇的封建主義,已形成對共產主義威脅最大的反動勢力。更為重要的是,日、俄在歷史上,早已建立了世仇與戰略對抗的宿命,因此更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與共產國際主義之間,形成了不共戴天的敵對。而日本侵華的戰略考慮前提之一,就是要防止中國赤化,同時要利用中國成為抗俄的戰略腹地。當時受到蘇聯指揮與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當然是會把日本當成必須消滅的仇敵。
由於這時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絕對要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專政政黨,也是一個階級利益重於國家民族利益的政治團體。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是為了要執行無產階級全球革命的使命,這遠比為了中華民族對抗日本大和民族的考量為重要。同時共產黨專政的特性是,當他完成無產階級革命之後,是整個國家永遠與唯一的執政黨,共產黨不可能接受其它政黨領導,或是與其它政黨一起並存、進行輪流執政的和平競爭(這與西方民主制度的多黨體制有著根本的不同)。當時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是:若共產黨不是唯一的執政黨,他就是地下的革命黨,沒有第三種可能。
所以一般的輿論認為,蔣介石堅持一定要先剿共才抗日,是勇於內鬥、怯於衛國的藉口,這在歷史上是不公平(也是昧於事實)的看法。事實上,中國共產黨與紅軍,也是一樣要先內鬥奪權、再對日作戰。中共早就揭示其抗日基本策略前提是&ldo;抗日必先反蔣&rdo;,也就是說中共要先消滅蔣介石,與國民政府這些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之後,才能領導中國,參與全球無產階級共同抗日的行列。
這樣,中國共產黨同樣的要先進行國內武裝革命,以消滅中國國內的階級敵人,然後再對外消滅全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反動勢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