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由於日本的經濟,受到全球經濟蕭條的影響,民生不安,特別是中國人民對於日貨的抵制(中國是日本產品最大的消費市場),日本政府也束手無策。因此當時日本輿論的傾向是,再增加對中國的壓力,一方面擴大對於華北資源的掠奪,一方面強迫中國政府取締民間對於日本經貿的抵制。
而蘇聯的史達林,則是非常穩健掌握住中、日、蘇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西安事變中,史達林對於確保蔣介石的安全,幾乎施盡全力;接著在一九三七年四月,莫斯科正式向南京提議,將提供國民政府五千萬美元的信用借款,以供應中國所需的軍火,這種直接把軍火交給反共的蔣介石,以增加其中央軍作戰能力的做法,也只有史達林才會做得出來。中國與蘇聯也在加緊談判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中蘇的結盟與親近,是蔣介石為了抗日而做出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當時的中國,無力單獨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國際社會中,又沒有國家敢過問中日之間的戰爭危機。蔣介石認為,既然日蘇的矛盾已經接近戰爭邊緣,那麼中國可以冒險的接受蘇聯&ldo;魔鬼&rdo;(應是當之無愧)的援助,在必要時甚至可以拉蘇聯下水。
192 劍拔弩張的華北局勢
在日本而言,中蘇之間的關係改善,已經開始威脅到日本&ldo;反共抗蘇&rdo;的基本對外國策了。於是日本少壯派的軍官團體,開始要求日本政府立刻與明確的理清對華政策,必要時動用武力來取得中國的華北,軍人出身的首相林銑十郎,既無法解決經濟蕭條的問題,又不能協調軍方對中國政策的爭辨,所以在一九三七年六月請辭,由充滿忠君愛國思想的近衛文末公爵出任首相,但近衛對於軍人的駕馭能力極低。
正當日本政府的高層在爭論,如何對付出現與蘇聯團結的中國政府之時,日本的關東軍、朝鮮軍與華北駐屯軍的將校們,卻早已經等待不耐煩了,他們乾脆決定,由自己先進行各種軍事演習的準備,必要時自己動手。關東軍將機械化的部隊調往長城關口,並且經常進行以鐵路緊急運送部隊與重灌備的演習,日本的朝鮮軍也在進行調動日軍部隊,進行如何能夠越過鴨綠江與渤海,以進入中國作戰的演習。
而在華北的日本駐屯軍,自從調升其地位與臺灣軍平等地位之後,增加了一個混成旅團的部隊,駐軍總人數比辛丑和約所允許的兵力增加了三倍,而且在一九年的豐臺事件中,日軍硬搶佔了北平南郊的交通戰略要地豐臺,設立軍營(這些都是違反辛丑和約的做法)。這樣日軍在華北,早已完成了對北平的三面包圍,北平對外的聯絡交通線,只剩下西南的宛平與盧溝橋一線了,就這樣,日本在豐臺的駐軍,還不斷的演習如何發動攻擊,以一舉截斷北平對外最後的交通線。
早在兩年多前,蔣介石就把華北的冀、察兩省,交給二十九軍將領宋哲元等人,全權的運作,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設立緩衝區而與以日本週旋;而逐漸地,宋哲元對於南京是採取&ldo;七分合作、三分不合作&rdo;的立場。宋哲元在冀、察的運作,一方面設法敷衍日本人的壓力,對日本做出不少的讓步,讓日軍隨時可以在河北公然演習,日本商社開始到處投資發展,漢奸團體也就日益增加的發展之中。
宋哲元一方面也為二十九軍的自己人擴大勢力,到了最後,冀察平津所有的地方首長職務,已經完全地落在二十九軍的手裡,這種軍政不分的結果,是二十九軍的作戰能力開始降低了。宋哲元明知以日本人節節進逼的做法,至少在華北雙方最後難免一戰,但是他卻沒有利用充裕的時間與資源,充實與精訓軍隊,反而讓二十九軍的上層領導人分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去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最為不幸的是,宋哲元更沒有預先擬定與日軍決戰的全面戰略部署計劃。
到了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