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歷史的發展而言,在共產主義開始發展的時候,不是中國選擇共產黨,而是共產黨選擇了中國。因為在蘇聯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之時,中國只是一個封閉與落後的農業國家,她根本就沒有工業化的社會結構,也沒有資本家與勞動階級的對立矛盾存在,因此起初中國人對於共產主義的興趣,多數來自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中產階級,人數極其的有限。
但是蘇聯共產黨政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要生存發展,最佳的戰略佈署,就是設法讓中國與印度赤化。以這兩國土廣民眾的國家,作為顛覆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最佳橋頭堡,列寧的名言:&ldo;從莫斯科經北京、加爾各答,是到巴黎最近的道路&rdo;,正是這個戰略的生動說明。何況蘇聯早已是食髓知味,它繼承了帝俄侵略中國的大東北與大西北的基業,建立了西伯利亞的戰略空間,更想進一步的控制中國的蒙古、新疆與東北。蘇聯共產黨當然不會忘記,它與日本右翼的軍國主義政府有著不共戴天的歷史仇恨,以及為爭奪東北亞戰略地位的利益衝突。
所以蘇聯的共產黨政權,就在表面上,一再主動地對中國示好,列寧居然慷慨地表示,要考慮歸還帝俄時代對中國所侵略的土地,以及自動撤銷帝俄時代,對中國所取得的所有不平等條約[1]。蘇聯一方面在當時中國分裂的勢力之中,尋找利益代理人,曾經支援過西北軍的馮玉祥,也設法與廣州的國民政府建立關係,更重要的是,蘇聯一方面也決定全力輔導成立中國共產黨,以在中國推動&ldo;無產階級革命&rdo;。
中國共產黨在一九二一年十月成立於上海(這一年正是蘇聯正式併吞外蒙古,準備建立傀儡政權&ldo;蒙古人民共和國&rdo;),當時正式的黨員只有五十三人,參與開會的代表也只有十三人,是由蘇聯的第三國際共產黨代表馬林(arg)主控會議,推舉陳獨秀為總書記。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所主要關心的議題,是如何在中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以與蘇聯共產黨共創一個全球性的無產階級專政之社會,而非從復興中華民族與其歷史之觀點,進行建設富強之中國的歷史大業。
154 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不過由於中國當時並沒有工業化,也就沒有資本主義剝削工人階級的嚴重問,因此中國共產黨很難利用勞工的力量,進行發展。因此在蘇聯第三國際的直接指導之下,中共主動與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進行多次的接觸與協商,希望能夠達成國共合作,以加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而當時的國民黨,正處在致力消滅割據軍閥,對抗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剝削的時期,極需外來的幫助,蘇聯以提供政黨組織、運動群眾、建立黨軍、提供經費與武器的條件,在一九二三年與國民黨達成國共合作的協議。中國共產黨利用國民黨的黨政軍組織與架構,充實了共產黨的黨政軍功能與力量,建立一個有全國性軍政力量的政黨。
也就是得到了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加入,國民黨的黨政軍力量迅速的得到強化,聯俄容共之後的國民政府,組織力量大增,眼見軍閥割據的勢力,已經面臨人心厭倦,力量耗竭的崩潰地步,於是它決定在一九一六年發動統一中國的北伐。國民黨的軍政力量,在北伐之中,出現了勢如破竹的凌厲戰果,打得軍閥勢力潰不成軍,但是國民黨內部,以及與共產黨之間,也立刻面臨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處理所獲得戰果的大問題。
到了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剛攻下長江以南的地區,其內部就爆發了寧漢分裂的危機,同時也就引爆了國共間的重大歷史衝突,國民黨在南京的勢力,決定在當年的四月十二日採取清共的政策,接著在武漢的國民黨也決定與共產黨分裂,國共之間的武裝衝突也就無法避免。而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由中共人員主控的一些國民黨部隊,以朱德、賀龍與葉挺為首的軍隊,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