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必須瞭解當時中國的全盤狀況,才不致於誤以為不抵抗的政策,是蔣、張二人&ldo;親日&rdo;的選擇。這個對日軍挑釁不抵抗的權宜性政策,其中實在有著太多主、客觀不得已的環境與背景。假如蔣張二人要是親日,張學良隨時都可以接受日本人的擁立,早就成為所謂的&ldo;東北王&rdo;;蔣介石也可以放棄東北主權,而得到日本大量的軍經援助,以掃平群雄,成為中國的新領袖,根本不必如此辛苦的面對統一與建國的眾多挑戰。
而不抵抗政策也是得到國民政府內部多數主管的認同,不是蔣張二人私下可以說了就算數的,雖然這個政策是否是當時最佳的選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題目,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不抵抗政策也受到很多的批評與極大的壓力,甚至幾乎成為蔣張二人&ldo;不抗日&rdo;的歷史罪名。但是所有的歷史事實都清楚地證明,在當時的中國領導人中,蔣介石雖非&ldo;反日派&rdo;,但是絕對非&ldo;親日派&rdo;,日本政府一直把蔣介石當成他們大陸政策最為主要的障礙,張學良與日本人更有國讎與家恨。而在七七事變之後,為抗日盡力最多的,正是蔣介石,而不是批評他們的人。
國民政府對日軍挑釁會採取儘量容忍與暫時不抵抗政策的立場,甚至可以遠溯自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告誡,以及蔣介石自己親自的觀察。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曾經與日本不少政界人士有所接觸與合作,他深知當時中日兩國的總體國力,相差太遠,因此他曾指出:&ldo;假如中日兩國斷交宣戰,十日之內中國就會亡國。&rdo;而蔣介石出身日本士官學校,對於中日之間的國力與戰力,更是有著清楚的瞭解,當時日本已經躋身為世界級的工業與軍事強國,不但擁有全球最為精銳的陸、海軍,國家與社會都已現代化,隨時可以完成總體戰的動員。
而當時的中國處在幾十年不息的內戰之中,國家意識極為薄弱,工業沒有基礎,政府財政運作困難,社會仍然處於封建時代的農業結構,軍隊不但裝備落後,訓練不當,更沒有保衛國家的認識與能力。因此蔣介石認為,假如當時處在分崩離析狀態的中國,要想和日本正式的進行作戰,其結果要比滿清末年的甲午戰爭還要悲慘,恐怕不但要割地賠款,甚至還會亡國滅種。所以蔣介石認為首先中國必須設法統一,然後才能集全國之力,推動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如此才能擁有與日本一戰的國力與軍力。
早在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北伐時,日本籍口護僑,出兵山東,迨蔣介石下臺,日始撤兵;次年,革命軍克濟南,日本再度出兵山東,在濟南慘殺中國軍民,造成濟南慘案(五三慘案),就是企圖造成中日戰爭的衝突,以阻撓國民政府的北伐統一中國,蔣介石明知日軍惡意的挑釁,但是仍然採取極低的姿態進行退讓,就是避免中日提前爆發戰爭,而阻礙中國統一的大業,這就是中央軍在山東所採取的不抵抗政策。蔣介石對於這個屈辱,不但在其日記中,有著勢必雪恥的決心,其後蔣介石所有的政策目標,都在設法尋求如何的統一中國與復興中華民族,以使中國有力量來擊敗日本的侵略。之後日本在國際社會反對以及中國抵制日貨的壓力下,被迫逐步的撤兵,山東的問題才暫時得到解決。這個結果也讓國民政府認為,國際社會可以對於日本在中國無理的軍事行動(若是妨害到其它國家在中國的利益),應該是可以產生某種程度的牽製作用。
56 東北的國防實力空虛
而當時在東北守土有責的東北邊防軍,其實只是奉系地方軍閥所改編的部隊,根本沒有現代化的作戰編組、訓練與作戰能力,同時又不接受國民政府直接的號令與支援,全是&ldo;土法煉鋼&rdo;、自求多福的獨立發展與運作,以軍事的標準而言,只是改編的民團而已。多年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