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在寫作歷史之時,難免會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有事實的發現與價值的褒貶,而對於這些已經成為歷史的人物,作者並無任何的個人恩怨與利害可言,對於歷史事實的敘述,一樣必須抱著歷史就是歷史的態度,無法討好某些政治利益的觀點,否則就會再度扭曲了歷史。作者全書的立論觀點是,在人類最為關鍵的一場歷史決戰之中,中國人身為戰士,為全人類的正義與自由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中國人不朽的榮耀,歷史的真相不能永遠的被扭曲。
但是沒有人能夠完全超脫自己的環境、身世與觀點的歷史敘述,由於涉及到歷史人物與黨派的批評,或者作者應該透露一點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於先父曾經參加過共產黨抗日的軍事訓練活動(當然不是共產黨員),因此瞭解共產黨的抗戰策略,雖然先父很快的脫離共產黨團體,而積極的參與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作,最後成為國軍的陸軍上校軍官。但是在退到臺灣之後,只因為過去這點的「紅色」記錄,成為臺灣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後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監視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場是,看清共產黨,也看輕蔣介石(典型的粵派軍人觀念)。先父當初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在抗日戰爭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結果,導至了後半生失去自我發展與貢獻國家的機會。
這也許是作者內心之中,永遠感到不平與遺憾的地方。
10 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國抗戰禦侮
作者對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歷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簡單歸納如下:假如單就中日之間的關係而言,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原來是可以不必一定發生的,或是可以避免發生的,因為在中日長達二千年的歷史關係之中,中日親善與互不侵犯的時間,遠比矛盾與衝突的時間,長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日關係出現衝突的發展,中日之間也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絕對必要。但是由於中國成為日本與國際強權決戰的戰略籌碼,因此在日本錯估中國民族主義的力量的前題之下,冒險的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日本也曾經一直掙扎著,希望避免與中國進行全面的決戰,也多次希望能夠早些停止與中國全面的戰爭,因為日本知道,當時日本真正的敵人不是中國,而是蘇聯與美國,與中國進行決戰,絕對是日本的歷史悲劇。
根據當時歷史的事實而言,中國沒有能力挑起這場戰爭,日本沒有能力結束這場戰爭。中日戰爭對於參戰的兩個國家,註定是沒有贏家只有輸家,而真正獲利的超級大贏家,反倒是蘇聯。不過日本是在恐懼日蘇歷史大決戰,以及未來美日之間會爆發歷史衝突的戰略思考下,決定要設法在中國擴大日本的戰略空間,與增加決戰籌碼,而侵略中國,日本以為很快就會結束中日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竟然成為中日的歷史決戰,雖然中國付出近乎無法承擔的代價,但是中國也走上浴火重生的最大突破與發展,假如不是蘇聯、英國聯手發動另外一種對付中國的「侵略」,中國現在的歷史會有不同的發展與結局。
本書將第二次中日戰爭的時間,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與一般的抗日戰爭歷史,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開始,有所不同,因為依據歷史的事實,日本從九一八開始第二次正式的侵略中國,假如抗日戰爭是從七七算起,那麼如何能夠解釋,在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淪陷,五千萬人民被奴役的事實,歷史大事件應該注意其發生之因,所以作者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變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論述。
當然,中日雙方是從七七之後,才進入全面戰爭的階段,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三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鬥(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