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人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勝利原本是不需要解釋地。戰爭。勝利才是最終決定一切地道理。不管你多麼英明。多麼神物。一旦失敗。對地也使錯地。同樣。不管其中有多少匪夷所思、讓人詬病之處。但只要勝利了。那錯地也是對地。
不管對不對。也不管有沒有道理。這就是戰爭殘酷地真實。但天啟帝地朝廷卻違背了這個真實。戰爭獲得了巨大地勝利。卻開始有人追究起那些捨死忘生、拼死獲得勝利地人地責任來。
他們追究什麼呢?他們先是追究袁崇煥救援錦州地事,跟著又翻老帳,追究議和的事兒,最後順理成章的是推翻袁崇煥關於遼東的總體戰略。
錦州是不能救援的,這既是地勢所決定的,更是雙方的實力對比所決定的。
地勢,錦州地處小淩河和大淩河之間,一旦救援失敗,只能循著來路往回跑,很容易就是全軍覆滅的命運。而且,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淩河,如果任何一處被制約,那錦州和後方的聯絡就斷絕了。
實力,寧願和錦州兩地地兵力加在一起也還不到七萬人,不要說八旗兵佔有圍點打援、以逸待勞的優勢,就是雙方在同等的條件下於曠野爭鋒,明軍也是必敗無的。
在這種形勢下,錦州一旦被圍困,那就是死地,只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錦州雖是死地,卻並非沒有活路。
錦州的活路有二。
一個是自身:袁崇煥早就有見於此,所以錦州城築的堅固,準備的充分,士兵訓練有素,將帥用命,糧秣等守城物資儲藏充足。
錦州解圍之後,城內尚有餘糧三萬數千石之多。由此可見,袁崇煥對錦州準備的多麼充分。
另一個活路是皇太極方面的:在酷暑出兵本就是兵家大忌,不僅極其影響士氣,更因為水勢極大,阻斷道路,糧秣轉運極為困難;而且,在八旗大軍到達之前,錦州守軍堅壁清野,所以八旗軍來了什麼也搶不著,一切都要靠從後方轉運而來。
在這種形勢下,皇太極想要長期圍困錦州是不現實的。
這些形勢,袁崇煥自然是清楚,但袁崇煥清楚,卻並不代表兵部,不代表朝廷清楚,而且他們即便清楚,也會裝糊塗,因為不救援錦州是一件非常政治不正確地事。
瞭解細節需要耐心,更需要學識,但老百姓,甚至是很多書呆子,他們既沒這個耐心,也沒這個學識,但喊口號卻很簡單,所以有效:不論怎麼說,不救人就是不對。
對這種聲音,負責任的政府理應壓制,如果不壓制而任其泛濫,那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想壓制也已經不可能了,這就是所謂的群氓政治。
面對這些,袁崇煥能怎麼辦?不過,好在袁崇煥雖然是遼東巡撫,主掌遼東事,但打仗卻不僅僅是由他一個人說了算,他上頭還有兵部,兵部上頭還有朝廷,很多人都能參一腿進來。
戰事的一開始,袁崇煥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所以他只是實話實說,如實稟報:&ldo;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錦州……&rdo;
朝廷裡有很大一批人,他們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就是靠著反對某些人而活著地。袁崇煥自然就是這&ldo;某些人&rdo;中的一個,何況袁崇煥又送了他們這麼一個大義凜然地好藉口。
理所當然地,實話實說的袁崇煥遭到了迎頭痛擊。於是痛定思痛,袁崇煥開始變得聰明瞭些,他提出了很多救援地方法。
比如,&ldo;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衝夷營,如楊素用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