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松樵船隊多次險遭沒頂之災。
最大一次災難發生在萬縣。
敵機三十架轟炸萬縣,燒毀半座縣城,碼頭船隻亦不能倖免。裕華紗廠近半數機器裝置被炸沉,人員多有傷亡,令張松樵百折不撓的建廠計劃險些功虧一簣。直到次年元月,這支歷盡千難萬險傷痕累累的船隊終於陸續抵達目的地重慶,據不完全統計,裕華紗廠在西遷途中損失慘重,倖存的機器裝置只有不到遷廠前的五分之一。
史載:裕華紡織公司,廠址設在武勝門外中(下)新河,民國十年創設,資本額三百萬元(銀元),機器馬力一千七百六十匹,員工二千四百餘人,紗錠四萬枚,布機五百臺。每日出產粗、細棉紗一百二十餘件,粗、細布一千餘匹武漢轉進時因交通工具缺乏,僅紗錠布機拆遷重慶,其餘機件均告損失。房屋亦拆毀過半。(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圖書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合編《武漢抗戰史料》562頁)
史載:武漢入川的裕華紗廠使四川從此有了機械化紡織業。(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抗戰史略》380頁)
2
公元2003年,我為寫作本書到黃泛區採訪,行前父親忽然講起老家的事來。如今父親已是將近八十歲的老人,他說很想知道那個地名叫做&ldo;鄧氏宗祠&rdo;的老家究竟還有沒有,是個什麼模樣?我理解老父親的心願,我們家族五代以內,唯一回過河南老家的人只有我爺爺張松樵,而且還是在上個世紀初葉,但是他老人家已於1960年去世,因此連我父親也搞不清老家的確切位置和來龍去脈,所以我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念頭踏上開往北方的火車。
一連幾個月,我奔走在千里黃河故道上,雖經多方尋訪,但是無論在今天的鄭州還是開封、周口等地,要找到一座大半個世紀以前消失在黃水裡的小村莊如同大海撈針。《黃河水利志》載:1938年花園口決堤,泛水淹沒的各省、市、縣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村莊遭到泛水直接席捲而去,民眾傷亡慘重無法統計。僅以鄭州郊區的鄭縣(現已劃為鄭州市)為例,泛水捲走大小村莊達二十三座,這些曾經人丁興盛的村莊如今已經了無蹤跡。另有遭到泛水嚴重沖毀的大小村莊七十二座,遭泛水浸泡受災的大小村莊四十五座,共計一百四十餘座,約佔當時該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我尋根無果。
根據國民政府抗戰勝利後發布的統計稱,據不完全統計,泛水淹沒沖毀村莊三千餘座,房屋數百萬間,死亡民眾達八十九萬人,逃離家園達三百九十一萬人,受災人數超過一千二百萬
《鄭州文史資料》第二輯(黃河花園口掘堵專輯)載:黃泛區淹沒豫、皖、蘇三省總耕地面積的將近百分之三十;逃亡人口占三省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死亡人數為三省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七;損失財產總數為四萬七千八百零七億元(均按抗戰前幣值計算),農業收入減少四萬七千四百七十四億元,僅此兩項相加即為九萬五千二百八十一億元
黃河泛濫面積之大,淹死人畜之多,危害之烈,決口時間之長,以及損失之巨大,實為千古未有世所罕見。在中牟縣,人們告訴我,這裡許多村子都是抗戰結束後由外地移民新建的,除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漫漫黃沙什麼也沒有,一年四季大風起兮塵飛揚,恍如來到西北戈壁灘。在周口,一位姓宋的農業技術員說,歷史上黃河泛濫大都當年決口當年封堵,所以未留下嚴重後患。但是抗戰時期的黃河改道達九年之久,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空前損失,而且導致生態嚴重惡化,土地大面積沙化和鹽鹼化。在黃泛區,許多地方黃沙深達數米,已經不適宜耕種,這是致使該地區長期貧困落後的主要歷史原因。而要改造這片面積幾乎相當於臺灣省的黃泛區,變沙灘為良田,至少需要好幾代人的跨世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