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乘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此,歲行雲總算明白為何後世戰事無積玉鎮之戰的記載了。
事情因連城及其部屬出錯而起,但最終收復積玉鎮的勝果中毫無爭議是有他們一份付出的。
要定論他們為此戰功臣,在場知情者們心中硌得慌;但若要一五一十在戰報上說清他們的錯處,讓他們中倖存的八百人什麼也得不到,那大家又會覺對不起天地良心。
後世從字裡行間斷人功過是很容易的,但當這些人活生生就在面前,有時很難將功過二字冷冰冰剖開兩論。
&ldo;罷了。歸根結底,還是因這並非咱們自己的兵。此戰結束後,本就是要將人還回宜陽的。若說整肅軍紀,其實也不知整肅給誰看,&rdo;衛朔望一徑苦笑,&ldo;此次就且這麼著吧。&rdo;
歲行雲咬牙憋了半晌的鬱氣後,忍無可忍地將面前茶盞砸向地面。
她兩世為人,經歷過的大小戰事不少,此役為最憋屈一戰。雖勝,卻比敗仗還窩火。
可她也聽明白了,此事必須這麼嚥下,否則以後李恪昭將寸步難行。
因為他沒有太多真正屬於自己的兵,如今在屏城又尚未站穩腳跟,募兵之事全靠公仲廉在宜陽援手。
所以目前絕不能與公仲廉生了芥蒂,更不能在宜陽兵中留下&ldo;兔死狗烹&rdo;的惡主名聲,否則下一次有所需時,李恪昭便再無兵可用。
歲行雲扶額閉目,慢慢將心中火氣平復下去。
李恪昭太不容易了,每一步都走得孤獨而艱難。
若此時她堅持要嚴厲軍法,對他的大局有害無益,她不能拖他後腿。
休整數日,司金枝、葉明秀、花福喜與曹秋留守善後,等待王都指派新的官員與守城將領前來接手積玉鎮一應事務,而李恪昭帶歲行雲與衛朔望前往遂錦接受縉王封賞。
三人皆無凱旋的喜悅之情,一路各懷心事地沉默。
直到抵達遂錦,進了李恪昭的府中安頓,衛朔望才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琢磨一路的腹案。
&ldo;公子,咱們得有自己的兵,常備兵,&rdo;他道,&ldo;從前我與葉冉就聊過,蔡國之所以橫行多年,無非就是依仗著卓嘯手中那支號稱百萬的常備兵。&rdo;
當世各國常備兵都很稀少,通常只是守護王都及戍守邊境重要城池,頂天就幾十萬。若有必要對外開戰,需得臨時募農籍入伍,加以訓練後再行出征;待打完仗帶回原籍,論功行賞後大軍便解散,各自歸家繼續務農。
就連宜陽君借來的那幾千私兵也無外乎如此。
&ldo;我讓葉冉在屏城籌建軍府,正是為此事,&rdo;李恪昭抿了抿唇,&ldo;但目前有個困境,尚未尋出解決之法。&rdo;
他雖奉王命主持屏城軍政事務,但目前屏城只算是他食邑,並非他的封地,屏城的稅收大半是要上繳國庫的,他自己能留的那部分,養超過五萬的常備兵都難。
就不說他一個不受愛重的公子了,事實上當世各國都不敢大規模擁有常備兵。
並非君王們愚蠢駑鈍看不到常備兵的好處,而是&ldo;養兵千日,用兵一時&rdo;的成本實在太重。
兵籍者平素只能一心訓練、不事生產,卻是要吃飯要領餉銀的。
當初卓嘯之所以能養得起號稱百萬之眾的常備兵,一來是其封地廣袤且沃,家底豐厚;二來也是蔡王鼎力扶持,每年傾盡國庫大半予他貼補軍資之故。
早幾年縉王也曾有心效仿蔡國此舉,但自卓嘯弒君竊國後,有了蔡王血淋淋的教訓在前,縉王哪裡還敢養虎為患。
積玉鎮一戰更印證了李恪昭早前的擔憂,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常備兵實在太重要,可若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