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章 謀求移民 (第1/2頁)
公孫無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越後世雖然是南方人但對面食卻情有獨鍾。
如今小麥不受人待見不過是因為它的使用方法,不應該是粒食,而應該是粉食。
想到明年就可以有面條、饅頭,鍋盔,饢這些東西可以吃了,張越忍不住嚥了咽口水。
當然張越準備大力推廣宿麥的種植,可不全是因為貪吃。
更重要的是因為如今漢軍的軍糧主要是用粟米煮熟之後,曬乾做成一個個的粟米糰子。
這東西叫做糗糒(qiubei),如今正是漢軍主要的軍糧。
這個東西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不耐餓。平日裡還好,一旦進入戰時,依靠它難以補充士兵的體力消耗。
而且儲存時間也不夠長,用它作為軍糧對後勤的壓力非常巨大。
漢軍遠征大宛時,戰死計程車兵其實是很少的,多數都是因為軍糧的問題而倒在了行軍的路上。
但有了大量的小麥,這一方面就要好的多了,因為小麥提供的熱量遠遠比粟米多。
這樣前線需要的糧食數量就可以減少很多。
其次有了小麥,張越就可以製作石磨,把小麥磨成粉。
有了麥粉就可以製作兩樣非常適合作為軍隊乾糧的食物了。那就是饢和鍋盔。
這兩樣東西不但耐餓,而且儲存時間也比較長,在工業化時代之前再也沒有比他們更好的乾糧了。
尤其是在這西域之地,本身就乾燥少雨,存放得當的話,饢這東西可是可以存放一兩個月的。即使是在溫暖潮溼的南方地區,也可以存放十天左右。
鍋盔存放時間雖然會短一些,但也能放半個月,而且他它的口感比饢更好。
有了這兩種乾糧,意味著漢軍遠征之時,甚至可以做到一兩個月不生火做飯。
這意味著漢軍士卒甚至可以做到只依靠士卒本身攜帶的食物,連續進行半個月以上的戰鬥。
歷史上,李廣利接下來的幾次對匈奴的作戰之所以會先勝後敗,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軍糧的問題。
有了饢和鍋盔這兩種乾糧,張越甚至有信心將來帶著士卒們往安息和大夏走一趟。
如今知道有宿麥這樣的好東西張越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蔡汀,這宿麥的種子可還有?”張越問道。
“主公,這次運來的種子頗多,如今不過才用了一半。”蔡汀道
“太好了,傳令下去,從明日開始,除了工匠營與騎兵之外,其他人全部開墾農田,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這些麥種都種下去。”
“諾!”蔡汀答應了一聲。
張越的命令很快就傳到了所有人耳中。
這麼些時日來大家對張越早就已經信服萬分了,所以雖然大家對張越為什麼會如此重視宿麥的種植感覺疑惑。但還算按照他的命令不折不扣的執行了。
半個月之後,龜茲國終於運來了第一批賠償。
包括4000石糧食和1200名奴隸,其中女奴的數量居然多達800人。
張越為了提供這些奴隸的工作熱情,直接以漢律為依據,把龜茲人送來的這些奴隸釋放為民,並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私產。
得知自己獲得平民的身份之後,這些奴隸們,起初還不敢相信,最後還是在漢軍把他們身上的繩索後,這才將信將疑!
張越雖然把這些奴隸解放為了平民,但卻絕不會放他們自由離開。
這一點被釋放的奴隸們也明白,即使是在帝國內部,平民們也是沒有自由遷徙的權力。
被釋放的這些奴隸,張越把他們一半安置在了要塞的居民區,另一半安置在了天南城。
他們都獲得了必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和糧食。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