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緣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哲學就是這樣,美學也就是這樣。
哲學和美學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因為哲學和美學不單單是思想,而且是思想的思想。它們要研究的,是“問題的問題”、“標準的標準”。所以哲學史、美學史,和宗教史、藝術史是不一樣的。一部宗教史不必是宗教,一部藝術史也不必是藝術,研究宗教史、藝術史的人更不一定必須是教徒或藝術家。但是,一部哲學史必須同時是哲學,講哲學史就是在有意無意地講自己的哲學觀點。同樣,一部美學史也必須同時是美學,講美學史實際上也就是在有意無意地講自己的美學觀點。而且,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美學觀點,那麼,他是講不好美學史的。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美學史的訓練和研究,其實也無法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他們或者只能把七七八八的美學觀點湊成一碟拼盤,煮成一鍋雜燴,要不然就是把美學史做成一串冰糖葫蘆。坦率地說,這樣的美學原理和美學史,不讀也罷!
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弄清了美學的性質,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來做。
五 呆氣與靈氣(1)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給出答案了,那就是把美學和美學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把握住美學的問題與歷史。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只有一個雖然笨一點,但卻是唯一有效的辦法,──從頭說起。
當然,做歷史的研究,也可以有各種方法。比如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就無妨稱之為“切片法”,像醫生做病理檢查一樣,取一個標本來研究。謝冕、孟繁華主編“百年中國文學總系”也是這樣,從一百年中國文學的歷史中,選擇十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年份來考察。但這種方法,做文學史、藝術史可以,做哲學史、美學史就不合適。因為對於哲學史、美學史來說,最重要的是它們當中的那個邏輯聯絡。所以做哲學史、美學史一般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反攻倒算”,還有一種就是“順藤摸瓜”(笑)。所謂“反攻倒算”,就是從當代美學思潮入手,上溯到它們的根源。不過這種方法做研究可以,搞教學不太合適。馬克思說過,表述的方法不等於研究的方法。教學的目的,是讓人清楚明白。所以我想還是“順藤摸瓜”,老老實實規規矩矩順著時間次序來。
或許有同學要問了:用得著那麼麻煩嗎?我們可沒有那個耐心呢(笑)!我們也同意你的觀點,重要的是程式而不是資料,那你把程式複製給我們不就行了(笑)?我也想這樣做,這樣省事麼(笑)!我們用不著在這裡沒完沒了的泡了,是不是(笑)?可惜不行啊!美學和哲學中的那個程式,不是滑鼠一點就能複製過去的,非得你自己親手操練一遍不可。因為美學的真正意義在於啟迪智慧。但是,再好的哲學,再好的美學,也只能為智慧的啟迪提供一種可能性。智慧的獲得,還得靠每個人自己,別人是幫不了忙的。
同學們不要以為我是在開玩笑,這可是經驗之談。我們現在很多同學,尤其是研究生,都喜歡老師直接給答案,給方法,最好是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話語”啦,“正規化”啦,“後現代”啦,“主體間性”啦,越新潮越好。很多學者也喜歡進口、販賣甚至製造這類兵器,因為一拿到手,就能舞將起來。但是,用這種便當辦法寫出來的論文,一看就知道是花拳繡腿,過不得招的(笑)。所以,每當這類學位論文答辯時,我就要“刁難”他一下。當然,只要不是“太不像話”,過還是要讓他過的。不過,大家面子上不好看。尤其如果他“老闆”跟我是“哥們”,最後還是要OK(大笑)。但要“刁難”他一下,不讓他過得那麼痛快。我要讓他記住,學術研究不是賣水果,不能“批零兼營”;也不是走江湖,不能“風風火火闖九州”。
不是我反對使用新概念、新方法,但你不能來得那麼容易。你可以講“主體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