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一些人認為既然史可法已抱著必死的信念,所以說不可能在揚州城被攻破後逃生,而且其部將劉肇基在揚州城陷前就已中流矢而亡,因而根本不可能與史可法一同&ldo;縋城潛去&rdo;。
之所以出現&ldo;縋城潛去&rdo;、&ldo;不知所終&rdo;說,可能歸結於史可法死後,屍骨無著。因史可法是&ldo;屍裂而死&rdo;(《乙酉揚州城守記略》),由於清兵破城後,屠城十日,殺百姓數十萬人。再加上當時天熱,揚州城屍骨已腐無法辨認,因而史德威便將史可法生前穿戴過的袍翁及玉帶等物,葬於梅花嶺旁。另一種可能便是人們心理存在著不願意史可法死去的情結,總是希望史可法能倖免於難,所以說史可法沒有死。
由於眾說紛紜,關於史可法的生死仍是史苑疑雲。
智者之憾劉伯溫死因之謎
劉伯溫在民間傳說中被塑造成一位臥龍式的傳奇人物,他不但武略文韜,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其神機妙算,簡直有鬼神不測之機。這樣一位神仙般的人物,最終的結局卻是以悲劇角色退出歷史舞臺。難道飽讀經史的劉伯溫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嗎?他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自幼聰捷,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三歲中得進士,是明初的一代奇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謀臣之一。據《明史》記載,他&ldo;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rdo;。劉伯溫的閱讀視野非常開闊,讀書對於他來說,是一件快樂而不倦之事。知識淵博的他可稱是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伯溫則更是一個傳奇人物,比張良、諸葛亮還要神通廣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風喚雨,似神仙一般,被稱為&ldo;帝師&rdo;、&ldo;王佐&rdo;,有&ldo;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rdo;之譽。相傳預言之作《燒餅歌》就是他所寫。
劉伯溫像
中了進士後,劉伯溫曾在元朝政權內擔任宣官職,但他看到元代統治者仇視漢人的種種措施以及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最終憤而棄官還鄉。朱元璋起兵以後,多次盛情邀請劉伯溫參加義軍,於是劉伯溫再次離開家鄉,投身到反元戰爭的第一線。劉伯溫出山後,朱元璋拜他為軍師,由於有了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很快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伯溫也被朱元璋稱為是自己的&ldo;張良&rdo;。天下太平之後,劉拍溫也曾想過學張良功成隱退,但他對朱元璋的本性似乎還認識不夠清楚,最終選擇留了下來。然而統一天下後的朱元璋心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看來,那些才華出眾的功臣已經不再是他爭奪天下的得力幹將,而變成了新王朝的心腹大患,&ldo;非我族類,其心必異&rdo;,剛剛從別人手中奪得政權的朱元璋開始擔心別人從他手中奪取政權。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對手握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心懷不滿,有意收拾他,因為李善長與劉伯溫關係不睦,便想讓劉伯溫出面來懲治李善長,劉伯溫此時並沒有因為舊惡而對李善長落井下石,反而向朱元璋進言,稱李善長是開國元勛,在朝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懲治李善長對朝廷不利。劉伯溫此舉表面上是為李善長開脫,實際上他是不願看到殘害功臣的局面出現,深知唇亡齒寒道理的劉伯溫,自然不願幫助朱元璋開重懲元勛重臣的先河。這以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劉伯溫心灰意冷,第二年便找了個理由告老還鄉去了。
歸隱後的劉伯溫深居簡出,每天以飲酒下棋為樂,口不言功,儘量避免與官府中人交往。《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青田縣令想拜訪劉伯溫,但劉伯溫都婉言謝絕。無奈之下,青田縣令扮成百姓去見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