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交通
全國陸上交通網的形成,始於秦朝。早在秦國出兵掃滅六國的同時,秦王就在著手平毀各地私築的高牆壁壘,拆除妨礙交通運輸的關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現了&ldo;車同軌&rdo;。全國車輛使用同一寬度的軌距,就意味著車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更換迅速方便。
根據&ldo;車同軌&rdo;的要求,秦朝在把過去錯雜的交通路線加以整修和連線的基礎上,又耗費了難以數計的人力和物力,修築了以馳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幹線。這項費時10年的工程,規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師鹹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將全國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聯通起來。
秦朝馳道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路面幅寬為50步,約合70米;路基要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並要用鐵錘把路面夯實;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除路中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闢了人行旁道;每隔10裡建一亭,作為區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郵傳交接處。這樣的大道遍佈全國。另有一條專為抵禦北方匈奴的&ldo;直道&rdo;,從鹹陽北的雲陽開始,途經黃河,直抵今包頭市的秦九原郡。這是由名將蒙恬指揮修築的,全長1800餘裡。此外,在南方還修了到兩廣和西南的&ldo;新道&rdo;。這樣,就在全國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通訊網路
雖然秦王朝僅僅存在15年,但以驚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國範圍的交通和通訊網路。隨著道路的拓展,通訊也更為快捷。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郵驛通訊的稱呼都不一樣,而秦朝則統一了郵驛稱呼。秦朝把&ldo;遽&rdo;、&ldo;馹&rdo;、&ldo;置&rdo;等不同名目一概統一稱呼為&ldo;郵&rdo;。從此,&ldo;郵&rdo;便成為通訊系統的專有名詞。在秦朝,&ldo;郵&rdo;負責長途公文書信的傳遞任務,近距離的另用&ldo;步傳&rdo;,即派人步行送遞。在郵傳方式上,秦時大都採用接力傳送文書的辦法,沿政府規定固定的路線,由負責郵遞的人員一站一站接力傳達下去。
郵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進食和住宿處所。這些休憩處或稱為&ldo;郵&rdo;,或稱為&ldo;亭&rdo;。有學者認為,這些稱呼,是按不同的郵遞方式來決定的,比如說,步遞停留之處稱為&ldo;亭&rdo;,馬遞站稱為&ldo;驛&rdo;。其實,在秦朝時還不像後來那麼嚴格。如為秦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白起,最後被迫自殺的地點,有的書上稱為&ldo;杜郵&rdo;,但有些書又稱為&ldo;杜郵亭&rdo;。這就說明郵、亭實際可以並用。在始皇陵西側,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一片瓦,上有瓦文&ldo;平陽驛&rdo;,說明&ldo;驛&rdo;在秦時也是郵路上居停點的習慣用法。秦朝還有&ldo;傳舍&rdo;的稱呼。如秦末漢初劉邦和說客酈食其見面,便是在一處叫&ldo;高陽傳舍&rdo;的地方(《史記?酈生列傳》)。楚漢戰爭中,高祖劉邦去奪割據勢力張耳、韓信的大權,也曾住在修武的一處&ldo;傳舍&rdo;裡(《史記 ?淮陰侯列傳》)。關於&ldo;亭&rdo;,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秦朝的亭是一種負責地方治安的組織。有學者卻認為亭負擔的更多工是依次遞送公文和郵件。秦制 30裡一傳,10裡一亭,亭設有住宿的館舍。按秦法,亭應及時負責信使的傳馬給養、行人口糧、醬萊和韭、蔥等,甚至供應糧食的升斗、醬和萊的數量,都有嚴格的規定。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裡,對此有明確的記載。這些記載,給後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國郵驛狀況的生動情景。
為了保證公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