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吃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臣等複議。&rdo;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一同站了出來。他們兩個徵管兵部實權,調兵遣將都是他們的活,要不是他們兩個在背後支援康熙,康熙也不敢動鰲拜的手。
&ldo;臣複議。&rdo;站出來的是戶部侍郎王弘祚。他跟鰲拜本來就有舊怨,當初要不是鰲拜,他就可以當上戶部尚書了。在康熙剷除鰲拜的行動中,他負責的是控制朝中鰲拜的親信大臣,可謂功不可沒。
大家見這三個人都站出來了,哪還有那麼不懂事的?於是呼啦一片,除了幾個鐵帽子王,其他大臣都跪下去了,異口同聲:&ldo;臣等複議!&rdo;
這幫當官的當然清楚得很,事情明擺著:康親王傑書是第一鐵帽子王,算是皇親國戚那邊的。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手裡抓著兵權,有刀子。戶部侍郎王弘祚掌管天下百姓,可以堵住悠悠之口。再說這幾天的事大家都明白,要不是這幾個人,康熙還說不上能不能幹過鰲拜。這會他們都出來說話了,不用說,肯定是皇上授意。再說,事到如今,鰲拜就像一隻給拔光了羽毛的老鷹,即使想飛也飛不起來了。都說牆倒眾人推,這會要是不推一把,說不上就給算到鰲拜一黨裡去了。有些事情,說你有關係就有關係,沒有關係都能給你找出來,更何況鰲拜把持朝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誰還沒跟他說過兩句話?現在趁著皇上不願追究太多人,還不趕快把自己給拎清楚了,那不是跟自己的腦袋開玩笑麼?另一個,鰲拜要是死了,很多事情就沒有人知道了,所以他還是死了的好。
康熙看來看大殿裡跪著的人,心裡感慨呀,想當初,要是這大殿裡的人都能像今天這麼心齊,自己至於受那麼多委屈、裝那麼久孫子麼?不過想想原來也不是不心齊,只不過都是向著鰲拜的。
想到這,康熙不由得想起了昨天晚上納蘭性德傳回來秦有福的話:&ldo;既然鰲拜活不了兩天了,皇上又何必弄得一身的血?再說了,鰲拜的手下都給砍了,就剩他一個要死不活的還關在大牢裡,只要看緊了別讓人給搶了去,留著他還能彰顯皇上的仁慈,對穩定文武百官還是有好處的。那些人會覺得皇上連鰲拜都能放過,自己的罪行不大,只要老老實實的,想必也能過關。以後辦事會更盡心盡力。其實就算有人真的不開眼,非得跟皇上過不去,那有沒有鰲拜都是一樣的,早點冒出來總比整天防著強,只要控制得好,跳出來一個兩個的美關係,誰跳出來就砍了誰!&rdo;
要不是秦有福的這番話,康熙今天根本就不會問這一屋子的人有什麼意見。康熙想過了,秦有福說的有道理,只要把鰲拜看好了,別讓人給救出去,自己為什麼不表現得仁慈一些?反正就算自己不殺鰲拜,鰲拜受了那麼重的傷,想來是活不了幾天的。秦有福這個人還真不簡單,看來自己得想辦法把他留在身邊,說不上什麼時候就能給自己出點什麼好主意。若他是滿人還能想一點辦法,先給他個小官當一當,慢慢的再想辦法提拔,問題是他是漢人,而且不過是一介布衣,就算讓他考科舉也是考不上的。自己就這麼提拔了他,有點不合規矩,這個事情不太好辦。帝師不是說當就當的,言官御史可不跟你講那麼多。
&ldo;皇上?臣等候著您示下。&rdo;康親王傑書是不用跪著的,所以能看見康熙的表情,很明顯,這會皇上不知道怎麼就發起了愣來。這滿朝文武可都跪著等他開口呢,這個發呆的樣子要是讓大臣們看到了,說不上會出什麼事。反正傑書自己都覺得,皇帝是不是還不習慣拿主意?要不怎麼愣了?
&ldo;哦,列為臣工先起來吧。&rdo;康熙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剛才分心實在有點不合適。
&ldo;謝皇上!&rdo;地上跪著的大臣們有點莫名其妙的,不過皇上既然發話了,還是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