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以想見,張居正秉燭伏案的緊迫情狀。
入夜聞刁斗, 軍聲壯若何?
古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不講效率。而我們今人,若被告之&ldo;二十個工作日即可答覆&rdo;,竟不免感激涕零,仿若格外開恩。
古今異同,不亦悲乎!
【這註定是一條纏身的厲鬼】
張居正在隆慶年間的大事不多。除了處理俺答歸順一事,在他的年表當中,往往還有一條:&ldo;隆慶二年,廢遼王。&rdo;
這件事,與張居正有何干?
各位,這短短的一句,挖掘開來,實是有歷史令人驚恐的乖戾。一個平民出身的權貴,與一位皇族子弟,生生死死纏了一輩子的恩怨,就在這一句話中!
這個遼王,可能大家還有印象。他的王府,就在張居正的家鄉江陵。張居正的爺爺張鎮,就在遼王府做護衛。所謂&ldo;護衛&rdo;,就是警衛人員,站崗放哨的。
兩家從此開始了一段糾葛。
遼王的名字挺古怪,裡面有一個字是&ldo;火+節&rdo;,太生僻,我們姑且簡化,就叫他&ldo;朱憲節&rdo;吧。
遼王這一世系,祖上為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植,原來封的是衛王。洪武二十六年改封遼王,封地在廣寧府,就是今天遼寧省的北鎮市(至今北鎮還有一個街道辦事處叫廣寧)。建文帝時,&ldo;靖難&rdo;役起,遼王不願意跟著瞎鬧,渡海南歸,從此被安置在荊州。
嘉靖三年,第六代遼王襲封,王妃毛氏不能生育,因此遼王一直沒有孩子。好在襲了王位第二年,小老婆給生了個兒子,與張居正恰好同歲,只大張居正兩個月,這就是憲節。按古制,毛氏算是憲節的嫡母,掌管小孩的一切起居教育事宜,視同己出。
到了嘉靖十六年,老遼王死了,憲節年幼且又守喪,所以暫時不能襲封,只能繼續做王子。
這個憲節,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資質一般,學習不上進,十多歲了,《四書》還背不下來。小孩子臭毛病不少,自我感覺卻是很不錯(這我們應該不陌生)。而同齡的張居正,早就是名滿荊州的神童了,兩下里的差別實在太大。
張居正小時常跟爺爺到王府玩,與憲節也可稱得上是朋友了。
在王府,毛氏一直是執掌大小事務的,見張居正聰明伶俐,便不時招居正入府賜食。一次,她讓憲節坐在下首,諄諄教導說:&ldo;你這樣不上進,終有一天要給居正牽著鼻子走呀!&rdo;
望子成龍,古已有之。
憲節哪裡受得了這個,滿臉漲紅,好歹還沒有當場發作。從此,在兩個小孩友誼的後面,就因嫉恨而埋下了一顆詭異的種子。
嘉靖十九年,十六歲的憲節三年喪服已滿,照例襲封,成為第七代遼王。張居正也恰在這一年考中舉人。
憲節襲了王位,還是咽不下少年時的氣‐‐我是誰,還趕不上個平民?
小遼王以慶賀自己襲封王位為名,把護衛張鎮召進王府,賜他喝酒。這憲節存了歹毒之心,強灌了老頭一頓。結果,張鎮竟活活醉死!
張居正此時已通世故,人給害死了,又害得冠冕堂皇,如何辦?他只有隱忍。從此與遼王結下隱蔽的深仇,竟一直埋藏了快30年。
遼王生來就跋扈慣了,他哪裡知道,與匹夫之仇也是結不得的。兩人在表面上,仍是朋友。遼王閒工夫多,學會了作些臭詩,兩人常有詩酒往還,顯得非常親近。
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遼王沒那個機會,就跟著嘉靖皇帝提倡的潮流走,崇奉起道教來,被嘉靖封為&ldo;清微忠教真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