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荊州人的這種智慧,使他雖處於弱勢,但未來勝負已是可以預見的了。明人尹守衡的《明史竊》說到了要害:&ldo;拱甚狷淺,居正已經弄於股掌中矣!&rdo;
靜靜的文淵閣,書香依舊。晨露夕煙中,若登上東華門,可俯看千幢萬幢的華屋。這是帝國的心臟。未來國柄,操之誰手?也許在這一階段裡,這就是張居正夙夜思慮的一個問題。
可能連他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馬上就要把眼下的平靜打得粉碎了。
政局在一夜之間急轉直下。
龍翔於天,誰能擒之?
九、大政變於一夜之間到來
【當人們猛醒時木已成舟】
風乍起,但誰也沒想到,到後來竟成了一場席捲&ldo;並相&rdo;局面的狂風。
高拱與張居正二人,才幹相當,可說是不分軒桎。同時又都個性強悍,喜歡操控全域性的那種感覺。這樣的兩個人碰到一起,也可能惺惺相惜,也可能水火不相容。他們恰恰是經歷了從前者到後者的演變。
到隆慶後期,高拱的地位已是如日中天。隆慶對他,一萬個信任。在如此巨大的恩寵之下,恐怕任何人都難以客觀地評價自己了。
據記載,那時高拱在朝中,唯我獨大。凡有敢於牴觸者,&ldo;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rdo;,眾人皆有懼色。百官沒有哪個在他眼裡,說捧誰,說貶誰,隨心所欲。人到了這個份兒上,其實已經違背了生物的共生原則,就會有一種命定的力量,來毀滅他了。
高拱卻感覺不到世間能有這種力量。
能給他致命打擊的那個人,此刻也意識不到自己會有這種力量。這就是張居正。他很鬱悶,因為祥和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了。
天下已安,他本來心情很好,想想五年多來的苦心經營,邊事終於得以澄清,正是大丈夫揚眉吐氣之時。
他在給一位地方官的復函中,這種得意心情溢於言表:&ldo;蓋古今之謀臣策士,所以勞心籌慮,敝口遊談,冀望不可得者,正在於此。今我不煩一士,不役一兵,坐而得之,此天贊我也。&rdo;
兩個自命不凡的人,在邊患已除,都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忽然四目相對‐‐究竟是你厲害還是我厲害?
兩人的裂隙,就起於這些微末之處。
這時候的朝中局面,非常微妙。從隆慶六年正月起,皇帝開始患病,並且有熱瘡不愈。什麼是熱瘡?估計是近侍宦官沒帶他學好,搞性解放惹上的病。不然養尊處優的高等人,怎麼會長瘡?
從這時起,隆慶的身體每況愈下,竟然預感到來日無多,常常考慮起後事來。有時會對高拱說:&ldo;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國有長君(成年的君主),社稷之福,怎奈東宮(太子)小哩!&rdo;(高拱《病榻遺言》)
這時候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才剛剛10歲。無怪隆慶要憂慮。孤兒寡母,天下就被人奪了的,不乏其例啊。
其實這一點,他過慮了,在明朝,言官的監督力量很強,誰想專權專到控制了皇帝的程度,比較困難。同時中央軍權很分散,分為五軍,前後左右中,不相統屬,即&ldo;五軍都督府&rdo;,分管全國各衛所的兵。皇帝還有一支絕對聽命的&ldo;親軍&rdo;,那就是錦衣衛,共二十二衛的兵,足夠安全。
如果有人要調兵,必須由兵部(管軍政)和中軍都督府(管軍令)各出一塊調兵勘合。打完了仗,將軍回將軍府,士兵回衛所。將與兵是分離的。平時管理部隊的各鎮總兵官,因為權力不集中,上有總督、巡撫和監軍太監製約,比一個軍長的權力也大不了多少。所以,大明是沒有可能被趙匡胤那樣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