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又問,看見你說的這敵臺,周長才有一丈二,雖然說的是收頂之式,但我揣摩基礎也不過比這大一倍多而已,這麼小的地方,50個人怎麼周旋得開?還有士兵的衣、糧、柴、水之物充塞其間,不是太狹窄了嗎?如方便的話還請指教(見《又與薊遼總督譚二華》)。
再來看一段他關於軍糧的詢問。
他說:我最近聽說薊鎮的軍糧,是要求士兵到一二百里之外去支取,士兵頗以為苦。他們一戶數口之家,就依靠這一石糧食活命,不僅發放得不及時,且斤兩還不足。同時又要他們到數百里之外去等候領取,往返道路,僱人僱車,這錢是誰出?名義上是一石,其實不過八、九鬥矣!況且近來又有一些攤派,都在這糧食裡出,這麼幹,想讓士兵吃飽、為國家折衝禦侮,那能成嗎?我聽說,按照過去的制度各區駐地都有官倉,倉庫如今雖然有損壞,但制度還在,官員也還在。能否修理一下,就近發軍糧呢?此事你也不必上疏了,直接和管糧郎中商量個辦法就是了。(見《與薊遼督撫》)
一個總理大國事務的高官,看見下面有報告上來,不是簡單批一個&ldo;一定要抓緊辦好&rdo;就算,而是舉一反三,窮究根底,心細如同老農。我們能嘲笑古人不會辦事麼?
對於兵部尚書霍冀賞罰不公的事,張居正也曾據理斥責,予以糾正。兵部是顯要部門,並無規定一定要服從大學士指揮。大學士斥責在任兵部尚書的事,在明代極為罕見。張居正就是這樣一個&ldo;大破常格&rdo;的人。心中有鬱悶,他就要說。
談到賞罰之事,他自是不無感慨:&ldo;世間一種幸災樂禍之人,妒人有功,阻人成事。&rdo;何時明朝人不再有內鬥了,國家也許就不會這麼疲弱了。
張居正在運籌邊務的過程中,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堅決保護了戚繼光。
戚繼光是一員古今罕見的奇將,號令嚴,賞罰信,訓練士兵的軍法和制敵的戰術,都空前絕後。士兵皆願為他效命。中國古代具有個人特色的隊伍,除了&ldo;岳家軍&rdo;之外,就是他的&ldo;戚家軍&rdo;了(以義烏募兵訓練而成)。不論是抗倭還是御虜,其作為,都是可以讓人驚喜的。
這個戚繼光,在後世名聲之大,達到無人不曉的程度。人人皆以為他是近乎完美的人。其實他個人品質還是很有些問題的,好行賄,好爭功,時人對他議論很多。高拱還一度嚴辭參劾過他。但張居正看準了他是棟樑之材,從中緩解,讓他&ldo;帶病&rdo;留任。
當國之後,張居正更是依賴戚繼光鎮守北方。時人稱,戚繼光在鎮十六年,&ldo;薊門宴然&rdo;,啥事也沒有。名將名相,相得益彰!
聞道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北秋。
這還是張居正在庶吉士畢業後做的詩。那時,他只是慨然一書生,而今邊塞的防務,就在他的案頭處理。遙聞鼓角,北望燕山,回想年輕時的報國之志,總還沒算完全落空吧。
此時在關山的那一邊,與張居正對壘的,就是威名赫赫的俺答汗。
這個俺答,蒙文史籍把他叫做阿勒坦汗(何其堂皇!過去我們老是不好好翻譯別人的名字)。他是一位蒙古族的大英雄,說起來也是需要一本大部頭書的。
俺答的世系相當顯赫,是土默特蒙古部的頭兒,達延汗的孫子,屬孛兒只斤氏。這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他所屬的蒙古部落,是由明初被成祖攆到漠北的&ldo;北元&rdo;延續下來的。明朝人俗稱他們為&ldo;韃靼&rdo;(達達)。
俺答的崛起,就在嘉靖年間。開始他不過是個部落頭領,其部遊牧於陰山南麓及河套一帶。嘉靖三年後,屢次幫助其兄吉囊攻掠兀良哈部;嘉靖十一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