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第1/2頁)
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裡江湖想瀟灑,佇看春水雁再來。
真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憂,遺憾的是,也是詩人的張弘範在厓山之戰後卻沒有寫詩紀念,僅僅在石上刻下了&ldo;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rdo;這麼一句後來被人修改以至於成為貶損的話。
正如忽必烈去世後,伯顏和玉昔帖木兒在輔助成宗繼位後便迅速相繼去世,如同任務完成便功成身退一般。張弘範在完成追殲南宋殘餘軍事力量的任務後,也在英年便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是年十月,張弘範班師還朝,世祖特別在內殿為他洗塵,榮寵亞於當年的伯顏。然而不久,張弘範便因&ldo;瘴癘疾作&rdo;而病倒。
忽必烈對張弘範的病情十分重視,特命尚醫前往診視,同時遣近臣臨議用藥,並命衛士到張家護衛,防止閒雜人等打擾。但常年的鞍馬勞頓,使得張弘範身體早已透支,終於一病不起。在病中,他得知自己的老對手文天祥在接受阿合馬、孛羅等重臣勸降後仍然不改初衷,以至於朝中有誅殺之議。連忙&ldo;表奏天祥忠於所事,願釋勿殺&rdo;。
文天祥雖暫時得以不死,而張弘範卻不得不先走一步。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自知大限將到的張弘範浴易衣冠,讓人扶掖至中庭,面闕再拜。退坐後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別。拿出世祖所賜劍甲,交給兒子張珪說:&ldo;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rdo;語畢,端坐而卒,享年僅四十三歲。
世祖忽必烈對張弘範的死十分悲痛,追贈他為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諡武烈。後來的元朝諸帝又屢次加封。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元武宗加贈他為&ldo;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rdo;改諡忠武。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元仁宗又加賜他為&ldo;保大功臣&rdo;,封淮陽王,改諡獻武。他兒子張珪屢任要職,最高做到中書平章政事的高位,爵位為蔡國公。
張弘範去世後,文天祥又經歷了多次勸降,即使世祖親自許以宰相之位仍矢志不移。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在張弘範去世三年後,於大都柴市口就義,享年四十七歲。
張弘範一生盡忠於元廷,元廷也對得起他。以君臣之義而言,他相當圓滿。而因為他效忠的不是漢人朝廷,身後的評價總是不好。東晉桓溫曾說:&ldo;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rdo;大丈夫只要生前無憾,倒也不必拘泥於身後品評。但筆者倒希望借明代何瑭評價許衡的一段話,來給本文做一結尾,也算給張弘範做一評價:
&ldo;獨近世儒者謂公華人也,乃臣於元,非春秋內夏外夷之義,有害名教。搢紳之士,間有惑於其說者。瑭嘗著論辯之大略以為:中夏夷狄之名,不繫其地與其類,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無容心焉,舜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夷,公劉古公之儔皆生於戎狄,後世稱聖賢焉。豈問其地與其類哉?元之君雖未可與古聖賢並論,然敬天勤民,用賢圖治,蓋亦駸駸乎中國之道矣。……況元主知尊禮公,而已行道濟時望之。公亦安忍猶以夷狄外之,固執而不仕哉……由是而觀,則公之臣元,無不可者。&rdo;
【正文】
帝國的隱線
‐‐漢法派與理財派之爭(上)
大元王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是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相當特異的存在。
國家是人組成的,而一群人可以組成一個國家不僅僅靠生存考慮、地域範圍或經濟需求之類的純物質的因素,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更重要的還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