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第1/2頁)
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續兩次大敗,損失十餘萬大軍,而日本卻連皮毛都沒有傷到。這個時候的忽必烈恐怕已經氣得七竅生煙了吧。他自然極不甘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命阿塔海為日本省丞相,與徹裡帖木兒右丞、劉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舟,準備三徵日本。御史中丞崔彧、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疏言勞民太甚,請求暫緩,再加上江南出現動亂,第三次徵日遂作罷。
日後,與安南的戰爭又開始激烈,忽必烈不得不下詔:&ldo;日本未嘗相侵,今交趾犯邊,宜置日本,專事交趾。&rdo;對於日本的軍事行動終於徹底停止。到了元成宗繼位,江浙省平章政事也速答兒請求再次用兵日本,安於守成的元成宗認為&ldo;今非其時&rdo;,沒有聽從。
戰爭是沒有了,但有元一代,兩國之間一直沒有出現官方交往,&ldo;中日邦交&rdo;一直到明朝建立方才恢復。
兩次徵討日本雖然歸於失敗,但忽必烈此舉對歷史的影響卻既深且遠。
其一,百年倭亂。
因為戰爭,兩國的官方往來斷絕,元朝雖然大力鼓勵海外貿易,但就是不許和日本做生意。而日本的金屬等物資非常依賴大陸,從此走私貿易頻繁起來。而既然走私是被元朝嚴禁的,日本走私商們為了避免被逮捕,便招募大量武裝護從。商人一旦有了武裝,便不再安心於辛辛苦苦貿易致富,而是經常地搞些搶劫之類的沒本錢買賣,一些日本的大名(諸侯)也派遣私家船隊參與,&ldo;倭寇&rdo;從此產生。從元朝中期到明朝中期,倭寇肆虐於中國沿海。直到明朝嘉靖末期,隨著軍事上的失利以及日本國內局勢逐漸穩定,倭寇才逐漸銷聲匿跡。
其二,日本不再安分守己。
從白江口海戰之後,日本知道自身實力不行,便十分老實,沒有什麼對外擴張的野心。&ldo;文永&rdo;、&ldo;弘安&rdo;之役後,因為兩場颱風總是那麼恰到好處的來臨,從此便認定這是&ldo;神風&rdo;,日本有天神庇佑,永遠不會淪亡,開始自高自大,乃至於在明治維新之後產生瘋狂的對外擴張思想,最終差點把日本送進萬劫不復。
其三,鎌倉幕府的倒臺。
雖然自衛反擊戰勝利了,但為了打仗和修築防禦工事,鎌倉幕府幾乎把府庫都掏空了,各地諸侯為了抵抗元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還需要幕府賞賜。於是,鎌倉幕府只好放任諸侯們大量侵佔公地。這樣一來,原本牢固的幕府經濟體系之外出現了大量不為幕府管轄的土地和莊園,諸侯們對於幕府的經濟依附減弱,幕府想要控制全國已經越來越困難。經濟上出了問題,很快政治結構上也出了問題,眾多武士因為戰爭而破產,而很多&ldo;百姓名主&rdo;,也就是佔有很多田產的地主倒有相當數量因為發戰爭財而成為武士。這些人不但經濟上和幕府沒有聯絡,在人身上也和幕府沒有主從關係,成為憑空而來的&ldo;第三勢力&rdo;。他們有錢有武裝,又不服幕府管束,日本的大亂便難以遏制。終於,在兩次戰役結束五十二年後,鎌倉幕府滅亡。
【更新】
說起元朝與日本的戰爭,人們總該津津樂道&ldo;神風&rdo;,也都和日本人一樣喜歡將之歸結於天意。其實,要不是當時的日本武士為了保家衛國浴血奮戰,颱風恐怕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如果日軍和宋軍一般一觸即潰,在&ldo;文永之役&rdo;時,恐怕就要被元軍長驅直入了,那時候&ldo;神風&rdo;即使再厲害,又能幫得了日本什麼呢?
忽必烈時期元朝進行的另一次跨海遠徵更能說明問題,那便是徵爪哇之戰。爪哇國是南海強國,此時是杜馬班王朝統治時期。原本與元朝關係很好,在第二次徵討日本的至元十八年,爪哇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