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然,如果要評選最有創意的戰術,我仍然要推選葉言都的《高卡檔案》,因為那裡已經有了&ldo;總體戰&rdo;的味道,並且是比二十世紀初高明得多的總體戰。從敵對一方整個社會結構入手,緩慢瓦解為主,戰場撕殺為輔,耗用二十年時間求得一戰之勝,這不能不說是高妙的戰術,上升到戰略水平的戰術。誰能知道,在如今這個表面上沒有巨大戰事的世界裡,有多少這樣的隱形搏殺正在開展呢?
美國自越戰敗走後,遊擊戰、叢林戰反到成了好萊塢的新寵。這種戰法雖然沒有傳統大兵團陣地戰那麼宏偉,但顯示戲劇性,懸念色彩更重。就是在科幻電影裡,也有專門以從林遊擊戰為背景的科幻片出現。
八十年代初,一部默默無聞的科幻片上演了,名叫《機器戰將》。影片裡,一個美國士兵的身體死亡了。軍事科技部門將他的頭腦取下,安置在機器身體裡,再輔之以強大火力,成為專門用於叢林戰的&ldo;黑金剛&rdo;。軍事部門將它秘密投放于越南叢林進行實驗。但黑金剛失去控制,擊毀了實驗人員乘坐的飛機,消失在叢林裡。美國軍方為了找回它,派出一小隊僱用兵進入叢林。
這部影片成了後來兩部影片的先導。一是《機器戰警》。影片中黑金剛在&ldo;機械性&rdo;和&ldo;人性&rdo;之間的徘徊,在《機器戰警》那裡成為主線。二是《鐵血戰士》。後者雖然是大投資,並由施瓦辛格主演,而且機器戰士改成了外星人。但無法整體結構還是區域性細節,都完全翻拍自前者。只不過後者影響更大,後來又拍攝了續集。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五編:科學與社會(3-3)
第三節:為什麼而戰?
早期科幻小說總是充滿了民族主義色彩。各國科幻作家都推崇本民族的英雄。比如,在《二十世紀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國英雄莫利那使用各種先進武器,殺進殺出,大獲全勝。
冷戰時代的科幻小說總有冷戰色彩,中國概莫能外。在《飛向人馬座》裡,中國的光子飛船被北方大國的間諜破壞。《珊瑚島上的死光》反面人物來自某北方超級大國。除了這些代表作外,以冷戰為背景的小說比比皆是。當然,那也是時代的反映,我們很難希望當時的科幻作家突破這一時代侷限。
不過,在和平發展為基調的今天,仍然有這類&ldo;好戰科幻&rdo;出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末日之門》,是當代中國罕見的好戰派科幻小說。作者喬良曾以《超限戰》聞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末日之門》不同於其它軍事題材科幻小說之處,在於它的軍事細節十分周密,技巧純熟。與之相反的是,瀰漫全書的戰爭狂熱與當今時代發展趨勢恰成鮮明對比。
威爾斯《獲得自由的世界》或許是第一部以反戰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堪稱超越了時代侷限的佳作。在小說裡,威爾斯竟然描寫了未來的核武器核查機制。甚至描寫了一個地區性小國的獨裁者為了要隱藏核彈和這個核查機制周旋,最終失敗的過程。這不能不令今天的讀者們驚嘆。
人類在自身歷史的大部分時期裡,對戰爭都是歌頌的。當然,歌頌的只能是己方的英雄好漢。遠在十九世紀,凡爾納就在《大炮俱樂部》裡,就抒發了早期的反戰思想。小說一開始,就用虛擬的史料,模仿英雄主義精神,描述火炮威力的不斷提高。實際上完全是對戰爭技術發展的反諷。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那個虛構的&ldo;大炮俱樂部&rdo;的成員都是發美國南北戰爭財的。戰爭結束後,他們百無聊賴,經常聚在一起咀咒和平。
不過,直到二十世紀,反戰才逐漸成為文明社會的主流。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不論戰爭目的何在,任何戰爭都是野蠻手段。於是,在科幻小說裡慢慢出現了反戰的軍事題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