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壓,閏六月初五日被江陰義民殲滅於秦望山下。清軍統帥多鐸見江陰蕞爾小
城竟敢於抗命,派降將劉良佐領兵來攻。劉良佐部兵數萬自閏六月下旬包圍
江陰縣城,屢攻不利,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書信入城招降,甚至親自來到城
下現身說法,要閻應元投降。應元在城頭痛斥良佐的背叛明朝,說:&ldo;有降
將軍,無降典史!&rdo;劉良佐無言可對。多鐸先派恭順王孔有德&ldo;率所部兵協
1 本節材料多參考《江陰城守紀》、許重熙《江陰城守後紀》、沈濤《江上遺聞》。《江陰城守紀》敘述
最詳細,署名為長洲韓菼作,前有&ldo;康熙乙未孟冬月長洲慕廬氏韓菼謹識&rdo;的序文。謝國楨氏《晚明史籍
考》輕信了這一說法。其實,這篇&ldo;韓序&rdo;一開頭就說:&ldo;江頭片壤,沾國家深仁厚澤,百有餘年矣。&rdo;
中間又說:&ldo;聖朝寬大,錫以通諡。&rdo;給明末盡節諸公賜以通諡是清高宗在位時的事,顯然是乾隆年間一
位有心者整理舊文,託名於韓菼。韓菼曾任清朝禮部尚書,死於康熙四十三年,序尾康熙乙未為五十四年,
韓氏已歿十一年。何況,《江陰城守紀》中記載攻守雙方戰鬥傷亡事多不實,如說清朝七王、翼王、十王
都在江陰城下陣亡,純屬訛傳。韓菼在康熙時頗受寵信,參預朝廷撰述,以他的地位不可能不知道清初並
無親王、郡王或其他高階將領在江陰陣亡之事。史學界一些人疏於查考,既誤信此文為韓菼所作,又據此
推斷韓菼地位甚高,所記必不誤。從這篇文章的內容來分析,作者大概是熟悉江陰城內抗清活動的一個文
人,對城外的清軍則不甚瞭解。
攻&rdo;1,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2博
洛來到江陰城下,認為劉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卻連一個江陰縣城
也攻不下來,打了他一頓板子。劉良佐慚恨不已,督促部下拚命攻城。閻應
元、陳明遇鼓勵城鄉義勇扼守危城,多次派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聯絡各地義師
來援,卻始終沒有得到江浙救兵。堅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軍集中大炮轟擊
城東北角,城牆崩塌,清軍蜂擁而上,江陰失守。陳明遇巷戰而死,閻應元
負傷後投湖,被清軍從水中拖出,不屈遇害。清軍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後才&ldo;出
榜安民&rdo;,城內百姓僅剩&ldo;大小五十三人&rdo;而已3。當時人士寫了一副對聯贊
揚江陰百姓的英勇犧牲精神:&ldo;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
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rdo;4
江陰士民的奮勇抗戰,在兩個多月裡頂住了數萬清軍的圍攻;城破以後,
還拚死巷戰,&ldo;竟無一人降者&rdo;。《江陰城守後紀》的作者總結道:&ldo;有明
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
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陳、閻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
南不至拱手獻人矣。&rdo;在福州繼統的隆武皇帝聽說涇縣和江陰百姓的堅貞不
屈,深為感動,說:&ldo;吾家子孫即遇此二縣之人,雖三尺童子亦當憐而敬之。&rdo;
1江陰戰役雖然不像一些野史所記清朝&ldo;七王&rdo;、&ldo;翼王&rdo